梁甫吟
步出齊國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是一首懷古哀時之作,詩人以賦法表現了自已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對于晏嬰不能容賢,設計誅害勇士的行徑,表示了應有的義憤。
《梁甫吟》是古樂府《楚調曲》名。 “梁甫”又作梁父,山名,在山東泰山下,相傳是古代死人聚葬之處。所以,《梁甫吟》也被看作葬歌。
“步出”句寫詩人行吟的場所, “齊城”即山東臨淄, “遙望蕩陰里”一作“追望陰陽里”, “蕩陰里”在齊城東南。由此二句引出下文的所見和所聞。 “里中”句寫所見, “累累”與“壘壘”通,丘陵起伏之貌,這里用來描寫三座墳墓的形狀; “相似”表面上是說墳墓的外形區別不大,實際上也隱指三座墓主人的遭際相同。 “問是”句先是詩人設問,然后把所聞變成自答:三座墳的墓主是田開疆、古冶子等。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接是戰國時齊景公所養的三位勇士。據《晏子春秋·諫下》載,一次齊相晏嬰從他們身邊走過,他們沒有起身施禮,晏嬰便耿耿于懷,在齊景公面前進讒言,說他們三位“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因此是“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同時設下了“二桃殺三士”的毒計。他讓景公派人送給三位勇士兩個桃子,要他們“計功而食桃”,就是各自估量自己的功勞,功大的可以吃桃。第一個拿桃的是公孫接,他自報了打虎功;第二個拿桃的是田開疆,他報的是殺敵功。這時,古冶子站起來說: “當年我跟隨主上過黃河時,有頭大黿叼走拉車的馬,是我在河里潛行十多里,終于殺死了大黿。我左手操馬尾,右手提黿頭,浮出水面,岸上的人都以為是河神出現了。這樣的功勞,該當吃桃吧,你們兩位為何不把桃子還回來?”說著“抽劍而起”。公孫接和田開疆自慚功勞不如古冶子大,便還回桃子,并以“不死無勇”為由而自刎身死。古冶子見此情狀后悔道, “我羞死了兩位伙伴,是不仁不義之人,獨自活著還成啥勇士?”也自刎了。這就是歷史上“二桃殺三士”的著名典故。
從“力能”句起直到本篇終了,是寫詩人對于三勇士的評價、悼念,以及對于設謀殺人者的譴責之情。 “力能”句不僅頌揚了三勇士的力大無窮,能夠推倒南山(指齊國的牛山)的孔武之壯,而且還贊揚他們兼擅文才,能夠盡知(即詩中所謂的“絕”)天地間的一切大道理(即詩中所謂的“地紀”)。這里,詩人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段,表示出愛才、惜才的心境。 “一朝”句,上半句極言讒言效用之快速,下半句揭示讒言殺人手段之輕巧。這里,詩人把數量詞“一”、“二”、“三”巧妙天成地箝入詩句里,既傾訴了對于被害者——忠臣勇士悲劇的哀挽,也揭露了讒言設計的險毒,更間接地表達了對于聽信讒言者的愚昧兇殘的憤懣??芍^言簡意豐,表現手法極為樸素,而又蘊涵頗深。最末兩句又是一個自問自答句。詩人在上面作了必要的描繪與鋪墊以后,在這里猶如火山爆發,把滿腔的義憤都在這兩句里表達了出來——可以想見,詩人吟到這里,悲憤交加,怒不可遏,仿佛面對荒野大聲疾呼道:有誰能干出這等兇殘之事?都是那位號稱齊國賢相的晏嬰啊!
總之,盡管全詩質樸,無華,不事雕飾鋪陳,但是由于情真意切,敢于仗義執言,譴其所當譴者,因而仍然有著撼動讀者心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楊花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泛湖歸出樓中望月|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