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阮籍·詠懷詩(選二首)》鑒賞
阮籍
其 一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
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
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
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其 二
夜中不能寐, 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 清風吹我衿。
孤鴻號外野, 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詠懷詩》,共八十二首,不是一時所作,而是阮籍平生詩作的一個總題。這個組詩的內容主要是寫阮籍對時政的不滿和矛盾復雜的苦悶心理,情緒非常激憤,也夾雜一些消極頹廢成分。由于他“身仕亂國”、“志存刺譏而文多隱避”(唐人李善語),因此,在表現手法上,多用比興。或用自然事物來象征,或借歷史故事來諷喻,或以神話、游仙來暗示,都是言此而意彼的。所以,他的詩之意旨往往比較隱晦曲折。
這里,擬選讀二首,先讀《駕言發魏都》。這首詩,在舊版《阮步兵集》中列為三十一,在新出的整理版《阮籍集》中列為六十。舊版是依次排列,沒有詩題,現暫以詩之首句為題。
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據清人陳沆說:“此借古以寓今也?!蹦敲?,它借的是什么“古”事呢,“寓”的又是“今”之什么?請先看作品,然后即會明白。
* * * *
從全詩來看,這是一篇借吟古事而慨嘆時政的作品。它以戰國時代魏國統治者昏庸腐朽而導致速亡的故事,來抒發阮籍自己對當時腐敗朝政的感慨。全詩十二句,圍繞這個中心,分三段展開,層層深人地敘寫與詠嘆——
第一段:行樂不長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這四句寫作者在憑吊吹臺(即魏王游樂之處,在今開封東南,又稱“范臺”)時,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行樂能善終乎?這里的言,語助、無義;魏都,戰國時魏國都城大梁,故魏王曰“梁王”。這是說,他駕了車從大梁出發,往南去尋訪吹臺(即范臺)。在這探望和憑吊古跡之際,使詩人深有所感,發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的慨嘆:現在開封一帶尚能聽到魏國流傳下來的樂曲聲,但當年在吹臺宴樂的梁王(嬰),卻又在何處呢?其實,這是詩人以形象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點出此詩的要害:行樂不長!
第二段:尋找致敗因由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
這段文字指出當年魏王致敗的原因,就在于:他當年只知自己行樂,不顧國事民生,不知養兵用賢,士卒們吃的是糟糠,賢士們住的是草舍,處于草野之中,不得任用;可是,梁王行樂未了,秦兵(白起之軍)卻已乘機重犯國境了。詩歌以明白無誤的“詩語”,為人們昭示了一個歷史教訓:為政者昏庸與荒淫,必然招來國破家亡的禍患!
第三段:寫出了悲慘結局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前二句是說,當年梁王游樂的地方——夾林,現在已陷落,非吾有(梁王自稱);那吹臺的宮殿也蒙上了厚厚的塵埃,已經完全荒蕪冷落了。它描寫了國破之后的一片凄涼景象。
后二句接著說,回顧了“華陽之役”,終于使梁王國破身滅。華陽之役,發生在公元前273年,即秦昭王三十四年,秦將白起率軍大敗魏軍于華陽的一個重大戰役,它決定著魏國的存亡。身為土灰,是說梁王的荒淫腐敗,不僅使國家滅亡,同時也讓他自身“化為土灰”了。這里,詩人套用了建安詩歌中的曹操《龜雖壽》和他父親阮瑀的《七哀詩》的成句。阮瑀在詩中曾寫道:“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br>
為了便于通觀全詩,特作如下語譯——
駕車從大梁起程,往南去探訪范臺;
如今這里還能聽到古老的魏曲,然而當年梁王卻又何在?
那時呵,
梁王只知享樂、不知養兵用賢,讓賢士埋沒草野,士兵吃糠咽菜;梁王游樂歌舞正酣時, 秦軍卻早已乘機又重來!
如今喲,
梁王常玩的夾林已經淪陷,吹臺巍峨宮殿封滿塵埃;
魏軍華陽一戰招致大敗,梁王身亡名滅嗚呼哀哉!
* * * *
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題旨是什么已經很清楚,即:借古事以諷時政。何以見得?這可從詩篇含蘊與當時現實加以對照中見到。詩中所列的統治者享樂腐敗,士兵困苦和賢士不得志,以及敵人的威脅(比如:諸葛亮屢次攻魏,也可能包括司馬氏篡政等)等等,都是魏晉之際——詩人當時所處時代的現實。詩中對于“當時”雖然不著一字,卻句句針對時政而發。
這是阮籍對魏末統治者荒淫腐朽的無情揭露,同時,也流露了對于曹魏王朝的衰亡而惋惜的心情。當然,這個主題是通過“借古喻今”手法,曲折委婉地表達出來的。這是阮籍八十二首《詠懷詩》中的重要的一類,也是比較明暢的一類。而另外幾類詩,比如:以自然景物來象征,或用神話游仙來暗示等類,就比較隱晦而難明了。
下邊順便說說“阮詩難懂”的問題。
古今論者的確都認為:阮詩思想內容難于捉摸。比如:
鍾嶸說:《詠懷》之作,“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又說:“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上》)。
李善認為:“嗣宗身仕亂朝,??诸局r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譏刺,而文多隱避,百代以下,難以猜測。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文選》卷廿三·《詠懷詩》注)
當今論者、注家等,也基本同意上述論點:
余冠英認為:“……也有對當時政治的諷刺,但寫得很隱晦。”
朱東潤說:“在表現手法上,往往以求仙訪道、香草美人作比喻,辭旨比較隱晦。”
魯迅也說過:“阮籍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的意思是隱而不顯的?!?br>
其實,如果能夠把握阮籍的一個中心思想和它的基本手法,便不難了解《詠懷詩》的旨意。
它的基本手法是什么呢?正如上述,就是“比興法”。如借古喻今,以景物象征和用神話游仙暗示等。
那么,它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呢?
這可以從這個組詩的開篇,即第一首詩《夜中不能寐》中看到(此詩容后再加解釋)。它告訴大家,這組詩的基本內容是兩個字:“憂思”。即詩尾的那句“憂思獨傷心”。至于,詩人究竟“憂思”些什么?那待通觀《詠懷》全詩之后,才會明白。
我們綜覽阮籍《詠懷》全組詩之后,得知他所憂思的是宙宇間一切事物的“無常”。請看——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其二,見《黃節注本》)
——憂友誼之無常;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其三,見《黃節注本》)
——憂家身性命之無常;
“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其六,見《黃節注本》)
——憂富貴之無常;
“榮名豈非己寶,聲色焉足娛”! (其四十一,見《黃節注本》)
——憂名譽聲望之無常;
“陰陽有變化,誰云沉不浮?” (其二十八,見《黃節注本》)
——憂勝敗之無常。
如此等等,在這組詩中可以找到好多??梢?,這就是《詠懷詩》的中心思想。至于,阮籍為什么有這種“無?!彼枷?
主要從他的思想形成的種種主客觀因素上去尋找??磥?,主要因素有三:
第一,由于他處于易代之際,一切動亂不定的客觀現實反映為主觀思想上的“無常”。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也是社會根源。
第二,由于老莊思想的影響,讓相對主義支配著詩人的主觀世界。這也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因素,即為思想根源。
第三,由于本身個性的決定。他既有政治上的遠大抱望,雄心勃勃而不得志,因而憂憤傷時,但又不愿采取嵇康那樣“明火執仗”地公開反抗,而用隱蔽方式——佯狂避世。這種復雜的矛盾心態,使他產生一種“人生無?!钡睦喂逃^念。
誰抓住了這條線索,就等于取得了打開阮詩內蘊的思想寶庫的鎖匙,誰就可以正確地淋漓地體悟到阮籍詩歌的含意;就可使人不難理解作者由于環境限制和內心世界不便直抒,而不得不曲筆傳情達意的苦衷;同時,也使人明白阮詩不但繼承了建安詩歌的傳統,而且,他以自己那種極富含蓄的詩風,給處于黑暗統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抒情述志的新路,從而豐富與發展了建安詩歌的優良傳統。后代作家,如陶潛、庾信、陳子昂,直至李白等大家,都明顯受到阮詩的影響,可以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其實,在近代、現代作家中,如魯迅等用曲筆述懷的一些作品,同阮籍這種詩風也不無關系。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左思·詠史(選一首)》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阮籍·詠懷詩·夜中不能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