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依仁里,西北有高齋。
昨日主人氏,治井堂西陲。
工人三五輩,輦出土與泥。
到水不數尺,積共庭樹齊。
他日井甃畢,用土益作堤。
曲隨林掩映,繚以池周回。
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
寄辭別地脈,因言謝泉扉。
升騰不自意,疇昔忽已乖。
伊余掉行鞅,行行來自西。
一日下馬到,此時芳草萋。
四面多好樹,旦暮云霞姿。
晚落花滿地,幽鳥鳴何枝?
蘿幄既已薦,山樽亦可開。
待得孤月上,如與佳人來。
因之感物理,惻愴平生懷。
茫茫此群品,不定輪與蹄。
堯得舜可禪,不以瞽瞍疑。
禹竟代舜立,其父吁咈哉。
嬴氏并六合,所來因不韋。
漢祖把左契,自言一布衣。
當涂佩國璽,本乃黃門攜。
長戟亂中原,何妨起戎氏?
不獨帝王爾,臣下亦如斯。
伊尹佐興王,不藉漢父資。
磻溪老釣叟,坐為周之師。
屠狗與販繒,突起定傾危。
長沙啟封土,豈是出程姬?
帝問主人翁,有自賣珠兒(11)。
武昌昔男子(12),老苦為人妻。
蜀王有遺魄,今在林中啼。
淮南雞舐藥,翻向云中飛。
大鈞運群有,難以一理推。
顧于冥冥內,為問秉者誰?
我恐更萬世,此事愈云為。
猛虎與雙翅,更以角副之。
鳳凰不五色,聯翼上雞棲。
我欲秉鈞者朅,來與我偕(13)?
浮云不相顧,寥泬誰為梯?
悒怏夜參半,但歌井中泥。
大中十二年 (858)二月,柳仲郢辭疾,罷諸道鹽鐵使,守刑部尚書,李商隱也因此而廢鹽鐵推官回鄭州閑居,《井泥四十韻》便是詩人罷職回家路過洛陽時所作,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詩人便懷著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郁抑憤懣之情,凄涼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詩題 “井泥”,是取之 《箜筷謠》“豈甘井中泥,時至出作塵” 句意。詩人從所見普遍之 “井泥”起筆,抓住 “井泥” 地位的變遷,“井泥” 的不同作用等具體情況,努力探尋和精心推論世事的升沉變化,契合身世,娓娓道來,意深思遠,哀怨感人。是詩人一生坎坷遭際的哲理性概括,啟人想象,給人教益。
詩人為何能從 “井泥” 的升沉變化觸抒出如此長篇的感慨之歌呢?這是因為 “贊皇輩無端遭廢,令狐輩無端秉鈞,武宗無端而殂落,宣宗無端而得位”,加之詩人自己無端而罷職,“皆天時人事,難以理推者,意有所觸,不覺累累滿紙,怨憤深矣” (張采田 《玉溪生年譜會箋》)。而這 “怨憤”二字,正是貫穿詩中的一脈主線。
這是一首長篇五古。凡四十韻,共八十句。全詩可分三段。從開頭至“惻愴平生懷” 為第一段。詩人從 “治井”的地點、“主人”、“工人”到“井泥”“升騰”后的各種變化,按時間順序層層寫來,突出 “井泥”升騰不自意、疇昔忽已乖”的僥幸心理與自得之情。然而,“井泥”哪里知道,就在它享受 “曲隨林掩映,繚以池周回”,“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和“四面多好樹,旦暮云霞姿” 等特殊待遇及人世間的優美景致時,是 “咋日主人氏” 的 “恩賜”和“工人三五輩” 的辛勞,才使它有了今天的 “地位”和“特權”。“井泥” 的這一顯著變化,啟開了詩人想象的閘門,其因為 “井泥”憑借于 “主人”與 “工人” 的共同努力,才使它跳出了 “十八層地獄”的重重壓迫,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地位,從而能夠盡情地享受人間天堂美好的一切。聯系到詩人自己的身世,他青年時因才華出眾而深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召聘入幕;后來又登進士第。這階段,詩人還算是幸運的。然而,一旦令狐楚死后,詩人便失去了依靠。不久,又到涇州 (今甘肅涇川) 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娶其女兒為妻。當時“牛李黨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令狐楚父子屬牛黨,王茂元則接近李黨。盡管詩人并無黨派門戶之見,而令狐楚之子令狐綯及牛黨中人卻認為他 “背恩”、“無行”,極力加以排擠打擊。待令狐綯做了宰相后,詩人受到的擯抑更大。因此,詩人只能是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崔玨《哭李商隱》)了。他的后半生便就是這樣悒郁而過的。聯系宦海浮沉的嚴峻而殘酷的事實,結合 “井泥”地位的 “升騰” 變遷,不得不促使詩人深刻而清醒地悟識到:“我欲秉鈞者: 朅來與我偕?”在強烈的呼喚與怨憤的詰責中,詩人是多么渴求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楊敬之 《贈項斯》)的能夠提攜自己的 “秉鈞者”啊!可這,只能是一種幻想;而他那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樓》)的美好宏意,也只能化為泡影。“井泥”竟然能夠得意 “升騰”,改變地位,且能夠欣賞人間美景,而詩人卻無 “井泥”這樣的幸運。詩人 “因之感物理,惻愴平生懷”,物我觀照引起了平生懷抱不得施展的無限悲哀。這兩句既是第一段內容的小結,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 “茫茫此群品”到 “翻向云中飛”為第二段,在這段中,詩人思維的觸角進一步伸展,想象的翅膀開張得更大。由起段 “升騰” 變化的 “井泥”,一下子推及到象車輪與馬蹄一樣運轉不停的宇宙間的茫茫萬物。詩人列舉了從堯舜的禪讓到淮南王劉安的得道升天的數十位帝王將相的歷史傳說故事,說明了宇宙萬物變化不定的“物理”。詩人通過對歷史和社會現象的考察,結合自己不幸的遭遇,已經比較清楚地認識到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譬如,堯得到舜,就把帝位傳給他,并不因為舜的父親 (瞽瞍) 愚蠢而懷疑到舜;而禹的父親鯀也并非是個賢人;秦始皇也不是親爹所生,真正的 “親爹” 乃是大商人呂不韋;漢高祖劉邦在爭奪天下的斗爭中穩操勝券,旗開得勝,建功立業,但他卻自稱是平民百姓,等等。“不獨帝王爾,臣下亦如斯”。這一自然的轉折,又將讀者的視野引入了另一片充滿思辯哲理的人類世界。詩人列舉了歷代的一些著名大臣的變遷情形,請看: 相傳商初的政治家伊尹,出生于桑樹空穴中,沒有父親,當然也就得不到父親的撫養,但他卻能輔助商湯滅掉復桀,建立商朝;呂望(姜太公)年老垂釣于繙溪,后來遇上周文王還受拜為師,佐周滅商;以屠狗為業的樊噲和以販賣絲織品為業的灌嬰,后來也都成了漢初的開國武臣,等等。無論是帝王也好,將相也好,都不是因為他們原來家庭出身的貧賤和地位的低下而一成不變,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仍然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正如我國首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所說的那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詩人所列舉的一個個生動的事實,便是最好的明證。
從第一段末句的 “因之感物理,惻愴平生懷” 來看,詩人似乎應在第二段中抒發自己不平之遭遇。然而詩人卻欲抒故抑,有意宕開一筆,引用大量歷史傳說來陳述“茫茫此群品,不定輪與蹄”的 “物理”,表面上雖未涉及到自己,但字里行間卻深深寓含著自己的 “惻愴” 之情。從“堯得舜可禪,不以瞽瞍疑”的 “疑”字,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詩人內心深深的隱痛: 他因為入了 “李黨”王茂元的幕府,娶了他的女兒,就引起了 “牛黨”的嫉恨,從此仕途失路,備受擠壓,此其一;到了晚年,他因好友柳仲郢罷免而遭到了同樣不幸的命運,此其二。這些都是 “秉鈞者”無端的“疑”,害得他走投無路,悒郁寡歡。詩人正是通過對堯禪舜位的公道直行的描寫,有力鞭撻了人間的不平和世道的不公,為自己的悲慘遭遇鳴冤叫屈。詩人說 “蜀王有遺魄,今在林中啼”,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在悲哀亦悲“啼”呢?!這種隱寓寄托之法,要比正面抒寫自己的遭遇深婉得多,曲折得多,含蓄得多,也更感人得多!
如果說第一段“井泥”物事的變化已引起詩人對自己不幸遭遇的無限感慨的話,那么第二段“帝王”、“臣下” 的人事變化已激起詩人對不公世道的無比憤慨了。由物及人,由人及己,俯仰生情,纏綿悱惻,面對著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升沉變化,詩人只感到 “大鈞運群有,難以一理推” 了。因此,詩人又從對歷史傳說的敘述而轉入了第三段對難以推求事物變化之“理” 的苦悶和憂慮的抒寫。回首已往,設想未來,詩人極度擔心的是“猛虎與雙翅,更以角副之。鳳凰不五色,聯翼上雞棲”。由于“秉鈞者”的不公,邪惡勢力會更加猖狂,賢士能人會完全失位。因此,詩人急切地向茫茫宇宙發問道: “我欲秉鈞者?朅來與我偕?” “浮云不相顧,寥泬誰為梯?”詩人在竭力地尋找那個能夠主持正道,主宰萬物變化之“鈞者”,渴望得到他的幫助,并為自己架起一座通天的梯子,最終去實現他 “欲回天地入扁舟” 的美好宏愿。然而這僅僅是詩人失望后的幻想而已。待他思緒清醒之后,仍不免要陷入現實生活愁苦的泥坑,以致于要“悒怏夜參半,但歌井中泥” 了。其實,詩人越是“歌井泥”,羨慕“井泥” 的命運,就越突出了自己的不幸。這就好比是李白所高唱的那樣:“借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 了。進一步揭示了此詩的悲劇意義。何焯 《義門讀書記》評此詩曰:“后半與牧之 《杜秋詩》 極相似,《天問》 之遺。”這是很有見地的。
《井泥四十韻》 由 “井泥” 的聯想,歷史的回想,到未來的幻想,譜寫了一首人事浮沉、世變萬千的暢想曲。在他的幻想中卻包含著細密而從容的自我觀照,徬徨而幽窅的哲理探索。他已初步認識到事物運動變化的客觀事實,體現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但又不是積極肯定這種變化,而是對人世禍福變幻無常感到惶惑不安,甚至得出冥冥無告、難以理推的不可知論的結論,這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淖。不過,在這種“冥冥無告”的焦灼和“難以理推” 的憂慮之中,已經深藏著對時世不平的強烈的憤慨。虎生角翅,鳳宿雞棲,賢愚易位,黑白顛倒,這正是詩人惻愴感懷的中心問題,也是產生他不可知論的社會根源,應予正確評價。
詩人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不自此詩始,早在為他岳父王茂元寫的一篇祭文中就已有所體現,文曰:
人之生也,變而往耶?人之逝也,變而來耶?冥寞之間,杳忽之內,虛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將歸生于形,歸形于氣,漠然其不識,浩然其無端,則雖有憂喜悲歡,而亦勿用于其間矣。茍或以變而之無,若朝昏之相交,若春夏之相易,則四時見代,尚動于情,豈百生莫追,遂可無恨?
倘或去此,亦孰貴于最靈哉?這里,詩人緊緊抓住一個“變” 字,論析短期之 “變”與茫茫無際之“變”的不同類型。認識到事物變化的形式,簡直是一篇談“變” 的哲學美文、參讀 《井泥四十韻》,可以加深對詩人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也有助于對此詩較為深刻的理解。
李商隱的詩比較注重比興傳統表現手法的運用,此詩也很突出。詩人以“井泥”起興,引出了對世事升沉變化的無限感慨之情。“井泥”,在普通人眼里,只不過是一堆不值一提的 “土與泥”,而對于無辜罷免不久的詩人來說,它卻是閃射著哲理光彩的不尋常之物。因此觸動了詩人那根對宦海浮沉甚為敏感的神經。詩人的身世與“井泥” 的變化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的是,都依靠他人的力量改變了原有的地位;所不同的是,“井泥”一路順利,地位步步提高,善有所終,而詩人都是中途遭抑,好景不長。所以,詩人以“井泥”之變而興身世之悲,是十分自然而切合實際的,詩中,詩人還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諸如將茫茫宇宙萬千事物的變化,比作是象車輪和馬蹄一樣運轉不停;將美麗的月亮比作是漂亮的美女;將虎生角翅,鳳宿雞棲,比作是邪惡勢力抬頭,賢良之士失位,等等,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楊億《談苑》 指出:“義山為文,多簡閱書冊,左右鱗次,號 ‘獺祭魚”。所謂“獺祭魚”就是指用典多。這確是李詩的一大特點,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在本詩中,詩人將用典同敘事緊密結合起來,顯示出他用典的巧妙。本詩第二段,除首二句外,余皆用典。而這些典故又都是用鋪張揚厲的賦體來加以敘述,排比羅列,不厭其煩;魚貫而下,一氣呵成。讀后無呆板凝滯之感,有活潑流走之趣。主要是因為這些典故都與詩人仕途的乖蹇有關。在這些典故的背后,我們仿佛隱約可以聽到詩人那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哀嘆與悲泣。如此典故,滲透著詩人的思想感情,便是“活典”。讀后令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對詩人的不幸遭遇產生憐憫測隱之情。
此外,詩人在表現“井泥”變化的過程中,還成功地運用了擬人和襯托的表現手法。例如以“寄辭別地脈,因言謝泉扉。升騰不自意,疇昔忽已乖”四句之擬人之法,寫出了“井泥”洋洋自得、躊躇滿志之神情;以“好樹”、“霞姿”、“落花”、“幽鳥”等等優美的景觀,暗示和襯托出 “井泥”升騰后的得意處境。但當揭去“井泥” 自信亦自豪的表面層紗后,我們不是依稀可見隱現其后的“悒悒不得志” 的自悲亦自哀的詩人形象么?這里,詩人極力描寫 “井泥” 周圍的美景有兩方面巧妙的作用和藝術效果。通過它,一則正面襯托出 “井泥”激情難抑的歡樂;一則反面襯映出詩人難以言狀的悲哀。這正所謂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王夫之 《姜齋詩話》)。
值得一提的是,詩中還多處運用了反問句式。詩人對宇宙事物的變化,有的已有較為清楚的認識,有的還很朦朧,甚而百思不解。因此,詩人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恰恰是詩人最為苦痛的焦點,也是一個走向沒落的社會里知識分子不甘沉淪而又無力解脫的悲劇心理的典型反映。通過詩人一聲聲強烈急切的發問,他那迷惘凄惶而又不甘寂寞、長期受壓而又努力抗爭的形象越加豐滿地塑造了出來。有人稱它是“《天問》 之遺”,不為溢美,的是如此。
上一篇:李商隱《二月二日》
下一篇:李商隱《井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