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
趙元好酒貪杯,遭到岳父一家厭惡,其妻劉月仙一心要離婚,再嫁臧府尹。臧為了達到目的,逼令趙元去西京遞送公文,欲使其延誤期限而治罪。趙元不得已寫了休書,去送文書。不日,來到汴京城外一家酒店,在吃酒之先,頻頻舉杯,祝愿上皇萬歲,臣忠民安。恰逢當朝天子趙匡胤微服出訪,亦在店中酌飲,因欠酒錢被店主責打。趙元問明,付了酒錢。兩相交談中,宋皇知趙元隱情,遂認義結親。又于趙元臂上寫字花押,讓去東京找丞相趙光普。丞相見了御筆親書,不僅免了趙元罪責,且朝服官帶,視為上賓。后來宋天子回朝,招來臧府尹一干人等,各各處置,加命趙元為東京府尹。
(外扮孛老,凈扮府尹,搽旦同上。) (孛老云)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過中年萬事休。老漢乃劉二公是也。自從我這女孩兒向趙元討了休書,招下本處臧府尹,將趙元著他解送事書于上京,誤了一日杖四十,誤了兩日杖八十,誤了三日處斬。不期此人到京,見了大人,將他違限之罪,盡行饒了。不知他有什么才能,奉大人命,就除為東京府尹。走馬到任,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你兩個孩兒,怎生便做個計較。(搽旦云) 他做了官,送人事來與我。(孛老云) 臧府尹,你可怎么說? (凈云) 父親,有什么話說。當初我強要他媳婦,指望要害了他。今日做了府尹,我便綠豆皮兒請退,媳婦也還他,我受死去吧。(搽旦云) 他做了官,我便是夫人了。想我這等貞烈,天下少有。(凈云) 正是,那家有賢妻。(孛老云) 孩兒,等他來時,咱三口兒,牽羊擔酒慶賀他,就陪話。咱且回房中去來。(同下) (駕同趙光普、石守信上) (駕云) 寡人乃趙官家是也。自從寡人同楚昭輔、石守信三人,扮為白衣秀士,隨處私行; 到草橋店,紛紛揚揚下著大雪,到于店中飲酒; 不期東京有一人,姓趙是趙元,也到店中飲酒; 寡人帶酒,與同二人欲要起身,被店主人家扯住,問寡人索要酒錢; 無的還他,趙元替寡人還了二百文長錢。問其故,此人言說,有丈人、丈母娘很毒,妻兒乖劣,私通本處府尹,強要了休書,著他申送文書于上京。寡人得知其情由,就袖中取出斑管霜毫筆,就在趙元臂膊上,寫了兩行字,畫了花押,趙普見了,饒了他一命,就加此人為東京府尹,走馬赴任。寡人還京,再宣此人見一面。已差楚昭輔宣他去了,又差人去東京拿他丈人、丈母并妻和本處府尹。寡人斷決明白,這早晚敢待來也。(正末隨楚昭輔上) (楚云) 趙大人,今日主公宣喚,須索行動些。左右擺開頭搭,排列齊整者,使見圣人,走一遭去。(正末云) 大人煞是勞動也。(唱)
【雙調新水令】 要什么兩行祗從鬧交參,怎如馬頭前酒瓶十擔。這紗幞頭直紫 ,怎如白纏帶舊綢衫。又不會闊論高談,休想我做官濫。
(楚云) 趙大人,今日見了主公,自有重賞加官,還入東京為府尹。相公意下如何? (正末云) 大人,我去不的也。(楚云) 如何去不的? (正末唱)
【喬牌兒】 這言語沒掂三,可知水深把杖兒探,對君王休把平人陷,趙元酒性淹。
(楚云) 相公,可早來到也。我先見圣人去。(做見科) (駕云)楚昭輔,趙元來了么? (楚云) 來了也。(駕云) 著他過來。(楚云) 理會的。相公,主人有宣。把體面者。(正末云) 理會的。(見科) (正末云)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駕云) 趙元,你認的寡人么? 那草橋店多承你美意。寡人今宣你來加官賜賞。你意下如何? (正末云) 陛下,臣做不的官。(駕云) 可是為何。(正末唱)
【甜水令】臣一心不戀高官,不圖富貴,休將人賺。這煩惱怎生擔。(駕云) 寡人與你修蓋宅舍,建立廳堂。(正末唱) 也不索建立廳堂,修蓋宅舍,妝鑾堆嵌,不如我住草舍茅庵。
(云) 陛下,臣不做官。(駕云) 你怎生不做官? (正末唱)
【折桂令】我怕的是鬧垓垓虎窟龍潭,原來這龍有風云,虎有山巖。玉殿金堦, 龍爭虎斗, 惹起奸讒。 朝野里誰人似俺, 衠瞢懂愚濁癡憨。 語語喃喃, 崢崢巉巉。早難道宰相王侯, 倒不如李四張三。
(駕云) 寡人加你為大官,受用到老,有何不可。(正末唱)
【七兄弟】 微臣怎敢把大官參,我則知苦澀酸渾淡。清光滑辣任迷貪,下民易虐何曾濫?
(駕云) 寡人欲要封你為官,為何推托? 必有主意也。(正末唱)
【梅花酒】 呀,微臣最小膽,則待逐日醺酣。圣主臺鑒,休兩兩三三,也不做明廉共按察,伯子共公男。自羞慚,官高后不心甘,祿重也自貪婪。
(駕云) 明廉按察,你又不做。似這等,你待做什么官好? (正末唱)
【收江南】 我汴梁城則做酒都監,自斟自舞自清談,無煩無惱口勞藍,是非處沒俺。這玉堂食怎如我甕頭甘。
(駕云) 趙元,你要見你那仇人么? (正末云) 陛下,臣可知要見他。(駕云) 近御人,與我拿將東京府尹和趙元丈人、丈母并妻劉月仙來者。(楚云) 理會的。一行過去當面。(做拿孛老、卜兒、搽旦、凈,跪科) (駕云) 兀那廝,你知罪么? (凈云)陛下,小臣不知罪。(駕云) 你為何強娶平人妻女? (凈云) 小臣并然不敢,他強招臣為婿來。(駕云) 這廝好無禮也! (正末唱)
【雁兒落】姜太公顛倒敢,魯義姑心中鑒。倚官府要了手模,你今日遭坑陷。
【得勝令】 卻不道風月擔兒擔? 早難道晴蜓把太山撼。你往日忒余濫, 今番刀下斬, 忍不住揪挦! 風雪里將人賺, 諕得臉如藍, 索休書卻大膽。
(駕云) 住住住,您一行人聽寡人下斷: 則為這劉二公不識親疏,將女婿趕的別居。你妻更心生乖劣,很毒心不辨賢愚。月仙女心懷歹意,夸伶俐索討休書,誤限次苦遭責斷,實指望一命身卒。趙元苦懨懨不辭風雨,路迢迢不避崎嶇,草橋店忽逢圣主,赦罪犯半點全無。趙元加你為府尹,賜彩緞羅綺真珠。劉二公兩口兒罰同免罪,與趙元不可同居。月仙女杖斷一百,因變亂敗壞風俗。臧府尹貪淫壞法,依律令迭配流徒。今日個恩仇分別,一齊的萬歲山呼。
上京: 京都。班固 《幽通賦》:“有儀于上京。”大人; 指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趙光普: 趙光普即趙普。因擁戴宋太祖有功,曾任中書令等職。封衛國公。楚昭輔: 宋太祖的近臣,官至樞密使?;ㄑ海?舊時公文契約上的草書簽名或特種符號。也叫花書或押字。紗幞頭: 紗帽。幞頭亦作頭巾。直紫襕: 紫襕,亦叫紫羅襕。襕,上下相連的衣服,古時顯貴者穿的服裝。直,從上到下。 衠(zhun諄) : 一味; 真正。 崢崢巉巉: 即靜靜地。 崢崢, 似應作“靜靜”。巉巉, 有聲無義。 伯子共公男: 指封建社會公、 侯、 伯子、 男五等爵位中的四種。姜太公: 姓姜名尚,又名望,又稱姜子牙。傳說他早年貧窮,懷才不遇。后聽說文王求賢,遂到渭水垂釣,果為文王所賞識。魯義姑: 春秋時,魯國有一婦女帶著兒子和侄兒逃難,在情況危機時,棄掉親生,帶著侄兒。后魯君賜號義姑姊。
劇中故事不見史書記載,純屬虛設敷演。古代戲劇描寫帝王私察暗訪的事是很多的,一般都是表現他們體恤民情,匡扶正義,解民于倒懸。這出戲,從表面上看,也是頌揚趙匡胤君恩如山,愛民如子的。但是,當你揭開穿在趙官人身上的白服,細細審視,究其情理時,卻并非如此。
這是一出帶有諷刺喜劇色彩的戲。它沒有恢宏的構架,激烈的沖突,出奇的情節。然而,在平談中見精神,細微中寓思想。聰明的作者采用了狡黠的反話正說的手法,貌似以嚴肅正派的神情,向你述說著一件重要而實屬滑稽的事情。猶如讓你吃著一顆怪味豆一樣、愈嚼愈覺味深意濃,引起人們一連串的思索。
首先,人們要問趙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趙元是個招贅之婿,家境尚可。本應敬老攜妻,勤儉立業。誰知,這廝“不成半器”,“每日則是吃酒,不理家業。久后可怎么是了?!庇谑?,逼得妻老向他討了休書,另嫁于臧府尹,臧又逼他去送公文。按理,他應引以為戒,悔悟自新。然而,他并沒有就此止步,仍然是嗜酒如命,不走正道。即使在遞送公文的途中,也不忘貪杯。該劇第二折就描繪了一個活脫脫的酒鬼的嘴臉。在送文書的途中,他已知道延誤了日期。一日來到草橋店,還是要過酒來。他見了酒以后,高興得又是念道,又是參拜,直把酒當爹爹的叫,問它:“安樂否”?后來,宋上皇要給他高官厚祿時,他還是念念不忘“甕頭甘”,一味沉醉在“清光滑辣”中。就是這樣一個貪杯之徒,卻受到上皇的厚愛。作者把他當正面人物來寫,這不正是反話正說么?
其次,人們不禁要問,宋上皇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都干了些什么? 趙匡胤在歷史上是一代名君,誠如人們推崇的“唐宗宋祖”。這樣一個皇帝,作者雖然寫了他微服私訪,并沒有寫他的廉明之舉。作為一個當朝萬歲,可以隨便吃了酒不付錢,就要走去。他雖然微服私訪,但并沒有細察暗訪,了解趙元的底細。僅憑他的表面行為,幾句歌功語言,就對他開釋、結義、封官,把一個酒棍捧得炙手可熱。就是這個上皇,將趙元的丈人、丈母一干人等,不問青紅皂白,不管事情原委,就可以進行判斷處置,在他的皇權下,沒有了是非,沒有了正義。賢愚不辨,善惡不分,把天理、公德統銃化于個人感情的死潭中。你看,這種藏針于綿的手法,不是反話正說么?
這個劇共四折,重點在二、四折。尤其第四折,更是耐人尋味,引人深思。在這一折里,宋上皇及他的近臣們,又是御駕親詔,當面傳諭、下斷; 又是求爺爺告奶奶,喋喋不休的乞求趙元做官。可是趙元像只癩皮狗一樣,死活扶不上墻頭。本折一個宮調“雙調”,共九個曲牌。從“新水令”到“梅花酒”七支曲子,都是寫封官與不愿做官,雙方反復糾纏。奇怪的是,不是趙元為了當官上爬而乞討,卻是以宋上皇為首的君臣們對趙元的求告。當然,劇本并沒有簡單的只停留在讓做官與不做官上。在通過反反復復地爭辯中,把問題層層推進,向縱深發展。趙元開始亮出不愿做官的活思想是,不戀高官,不圖富貴,只愿與酒為伍。進而,他又說他最膽小,誠恐當官生煩惱。最后,終于說出:“我怕的是鬧垓垓虎窟龍潭,原來這龍有風云,虎有山巖。玉殿金階,龍爭虎斗,惹起奸讒。朝野里誰人似俺?”他又說:“圣主臺鑒,休兩兩三三,也不做明廉共按察,伯子共公男。自羞慚,官高后不心甘,祿重也自貪婪。”作者就這樣讓趙元當著封建階級最高權力代表者的面,描繪了一幅官場丑惡圖,使人們看到了達官權貴們,倚權挾勢,相互勾結,爾虞我詐,貪得無厭的情景。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吳偉業·通天臺(第一出)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王衡·郁輪袍(第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