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周祥鈺·鄒金生·忠義璇圖(長老修書遣醉客)
清代宮廷大戲之一。連臺本戲,全劇十本二百四十出。演宋代梁山泊起義始末故事。歷史上描述水滸故事的作品除 《大宋宣和遺事》和小說 《水滸傳》外,戲曲劇目亦有多種,如雜劇 《黑旋風雙獻頭》、《李逵負荊》、《仗義疏財》、《豹子和尚》; 傳奇 《寶劍記》、《義俠記》、《水滸記》、《虎囊彈》等皆是。《忠義璇圖》大體以百二十回《水滸傳》為經,以眾多現成的水滸戲為緯,并加以增補潤飾,從而成一部巨型整本水滸大戲。該劇開頭及結尾部分,增出有關西天、天宮和地獄的許多情節,梁山諸將則以張叔夜招安、義軍束身歸宋攻打方臘、直至覆沒為歸宿,其中宣揚了腐朽的天命思想,并貶斥梁山英雄為假忠假義。但該劇的大多情節,還能大體保持了民間廣為流傳的梁山故事的原貌,不僅狀寫出豪杰被逼上梁山的道路,而且也渲染了英雄造反的聲勢。該劇的一些選場至今仍在舞臺上演出,并成為各地方劇種改編水滸戲的重要底本之
(魯智深上唱)
【點絳唇】樹木杈丫,峰巒如畫,堪瀟灑。悶殺咱家,禍事倒似那天來大。
(白) 削發披緇改舊裝,殺人心性未全降。平生不曉經和懺,吃飯穿衣是所長。灑家魯智深,蒙智貞長老剃度為僧,看看將近這么一載。咳! 這是那里說起! 咱想那里常間,喝那大碗的酒,吃這大塊的肉,何嘗離嘴。今叫咱做了一個和尚,又受什么五戒,咳,把個身子弄得贏瘦,口內淡得緊,如何挨的這個日子! 依我仔細看將起來,就在此處作這么一個活佛,(笑介) 也沒有什么妙處在那里。為此,今日離了這可厭的山寺,往那山底下去閑走走,把俺的身子散誕一回,有何不可。妙啊! 你看這五臺山好其實價景致也! (唱)
【混江龍】 只見那朱垣碧瓦,梵王宮殿絕喧嘩,郁蒼蒼虬松龜畫,聽聽那吱喳喳枯樹棲鴉。你看伏的伏、起的起半新晴群峰相亞,那高的高、洼的洼叢暗綠萬木交叉。遙望著石樓山、雁門山橫沖霄漢,那青城宮、避暑宮隱約云霞,這的是蓮花涌地法王家。說、說甚么袈裟披處的千年話,好教俺悲今吊古止不住俺忿恨嗟呀!
(賣酒者內白) 賣酒,賣酒! (魯智深白) 噫! 你看那山底下有個賣酒的挑上山來。咱站在此看他挑往那里去賣。(賣酒者上白) 啊! 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了啊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啊,好似虞姬別霸王。是那個? 原來是位師父。(魯智深白)你是賣酒的? (賣酒者白) 賣酒的啊。(魯智深白) 放下。(賣酒者白) 我吃力得很,正要歇歇。(魯智深白) 賣酒的! (賣酒者應介。魯智深白)你這個酒…… (賣酒者白) 那了。(魯智深白) 看來就是好…… (賣酒者白) 好酒么。(魯智深白) 你這酒挑在那里去賣? (賣酒者白) 挑往山上去賣。(魯智深白) 敢是賣與咱和尚們吃? (賣酒者白) 動也動勿得! (魯智深白) 賣誰吃? (賣酒者白)賣與這些做工人吃的。(魯智深白) 不是這等講。(賣酒者白) 怎么說? (魯智深白) 你可只要錢,就賣些和尚們吃何妨? (賣酒者白) 師父你不曉得。我們住的是老和尚的房子,領老和尚的本錢,若與你師父們吃了,老和尚曉得了,就要追本錢、趕出屋,還要頂香罰跪哩! (魯智深白) 咱們老和尚這樣狠? (賣酒者白) 利害多著哩! (魯智深笑介,白) 賣酒的! (賣酒者應介。魯智深唱)
【油葫蘆】 俺笑看那戒酒除葷閑磕牙,他做盡了真話靶。(賣酒者白) 你們和尚只好吃點草根樹皮,倒要吃起酒來個好! (魯智深唱)他只道草根木葉味偏佳,全不想濟顛僧他酒肉可也全不怕,彌勒佛米汁貪非詐。(賣酒者白)濟顛僧,彌勒佛是個活佛啊,你那里學得來? (魯智深白) 咱可要學他! (賣酒者白) 學不來。(魯智深白) 你賣桶咱吃。(賣酒者白) 師父! 我這個酒是要賣銅錢銀子的。(魯智深白) 賣酒的! (賣酒者應介。魯智深唱) 咱囊頭有襯錢,(賣酒者白) 你有錢怎么樣? (魯智深唱) 我現買你的不虛花。(賣酒者白)老和尚曉得了呢? (魯智深唱) 那里管西堂首座來迎頭罵。(賣酒者白) 你為什么要吃他喲? (魯智深唱) 可不道解渴哎勝如茶?
(賣酒者白) 你說了半日口渴了? (魯智深白) 口干。(賣酒者白) 要吃茶的意思。來來,山底下山澗水吃兩口是了,倒要吃起酒來個好? (走介) 怎么不容我走? 我打后山去走。賣酒啊! 啥意思,那道理! (魯智深白) 你是賣酒的? (賣酒者白) 賣酒的。(魯智深白) 放下! (賣酒者白) 我偏不放下! (魯智深白)你放下! (賣酒者白) 咳呀! 打啥? (魯智深白) 咱有錢你不賣? (賣酒者白) 我不賣與和尚吃便怎么? (魯智深白) 偏要買! (賣酒者白) 偏不賣! (魯智深白) 咱可偏要買! (賣酒者白) 我偏不賣! (魯智深白) 狗抓的! (賣酒者白) 不要罵。(魯智深白) 你敢說三聲不賣? (賣酒者白) 啥個三聲? 我的酒,不要說三聲,就是三萬三千但憑我說。(魯智深白) 說! (賣酒者白) 拿耳朵來! 不賣,不賣,我真正不賣! (魯智深白) 呔!(賣酒者白) 阿呀! 不好了,這一桶是完了! (魯智深白) 你賣不賣? (賣酒者白) 我倒底是不賣! (魯智深白) 咱可偏要買。(笑介) 好酒! (賣酒者白) 好酒? 錢來。(魯智深白) 爽快!(賣酒者白) 爽快? 錢來。(魯智深白) 你不賣又要酒錢。(賣酒者白) 你不吃酒不要錢,吃了酒自然要錢的。(魯智深白) 要錢明日到寺里來領。(賣酒者白) 寺里和尚多得極,叫我與那個要? 現賜點罷 。(魯智深白) 你真個要錢? (賣酒者白) 誰說假的? (魯智深白) 賣酒的! (賣酒者白) 啥了? (魯智深白) 擾了。(賣酒者白) 小本生意,擾不起。(魯智深白) 咱沒帶錢。(賣酒者白) 你沒帶錢吃我的酒! (魯智深白) 布施咱喝了罷。(賣酒者白) 人家布施銀子錢、米油鹽、布疋,那說布施酒與和尚吃? (魯智深白) 你不曉得,酒肉齋僧功德最大。(賣酒者白) 酒肉齋僧功德最大? (魯智深白) 最大。(賣酒者白) 如此我家里還有一擔在那里。(魯智深白) 再一桶兒夠了。(賣酒者白) 張開嘴,還有一泡尿與你吃。(魯智深白) 呔! 狗抓的罵咱! (賣酒者白) 對五吃了酒還要豁拳,舍與你吃罷! (賣酒者下。魯智深白) 打! 打! 打! 妙啊! 咱正枯渴之際,這兩桶酒來得可也湊巧! 來此已是半山亭子上。灑家自到叢林,不曾耍拳,今日渴了這兩桶酒來得可也有興,咱不免使幾路,把俺的身子松動松動,有何不可? 有理 ! (耍拳介) 呀! 才動手把那腳尖兒在那亭柱上略挨這么一下,你看那鳥亭塌下了半邊。(唱)
【天下樂】 只見那磚瓦飛飄也那似散花,差也不差直恁嘩。恰便似黃鶴樓打破隨風化。守清規渾以假,一捺地醉由咱。(白) 閑步間天色已晚。罷! (唱) 須索去到禪床磕睡殺。(下)
(二僧人上白) 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師父! 為什么外頭豁啷這樣響? 我們去看一看。(一僧人白) 不好了! 半山亭都坍了! (魯智深上。一僧人白) 那晃里晃蕩想是魯智深又吃醉了。(一僧人白) 是他。我們來把山門閉上了,不要理他!(魯智深白) 呀! (唱)
【哪吒令】聽鐘鳴鼓撾,唔恨禪林尚遐。把青山亂蹅,似飛騰倦鴉。醉醺醺眼花,任旁人笑咱。才過了碧峰尖,早來到山門下。(白) 天色尚早,怎么就把個山門閉上了? 我原說這些和尚都是沒用的。(唱) 他只好受閉戶波查。
(白) 開門! (二僧人白) 不開的。(魯智深白) 開門來! (二僧人白) 不開的! (魯智深白) 你不開咱就取把火來燒你這鳥寺哩! (二僧人白) 要放火了,開了罷。(魯智深白) 你開,不開咱就來搗! (跌介。二僧人白) 阿彌陀佛! 跌殺了倒也罷。(魯智深白) 跌壞了。你們見咱倒在地下不上前扶咱一扶,嘴里反在那里咕唎咕嘟的罵咱。我把你狗抓的! (二僧人白) 阿唷唷! 師兄,我們在這里念佛。(魯智深白) 念佛? (二僧人白) 念佛。(魯智深白) 來! 咱問你兩旁兩個鳥大漢他叫什么? (二僧人白) 這兩個么? 叫哼哈二將。(魯智深白) 什么哼哈二將? (一僧人白) 這個哼將軍呢,專惱和尚吃酒。若是和尚吃了酒,哼哼。你又吃了酒了。(一僧人白) 這哈將軍是個好人,說哈哈哈且由他。(魯智深白) 我把兩個狗抓的! 由著咱在那廂叫門,不替咱開開山門,你反管誰。咱喝酒與你鳥什么! 我把你狗抓的打! (二僧人白) 打那個? (魯智深白) 這兩個狗抓的都該打!(二僧人白) 拿什么打? (魯智深白) 把山門上的門閂抬過來。(二僧人抬介,下。魯智深白) 呔! 好狗抓的! (唱)
【鵲踏枝】覷著伊掛天衣剪絳霞,毗羅帽壓金花。裝什么護法空門與那古佛排衙! 怪他有那些裝聾做啞,又怪他眼睜睜笑哈哈,怒眼來瞧咱。
(眾僧人上,打介,下。智貞長老上白) 智深不得無禮! (魯智深白) 老和尚來了。(智貞長老白) 我這里五臺山千百年香火道院,今被你一人攪得卷堂而散,成何規矩! (魯智深白) 老和尚! 那些狗禿驢都來打咱。(智貞長老白) 這里你住不得了。我有一師弟喚做智清禪師,現在東京大相國寺中做住持。待我修書一封與你,前去討個職事僧與你做罷。(魯智深白) 老和尚真個不用子弟? (智貞長老白) 真個不用了。(魯智深白) 罷啊! 弟子就此拜別! (唱)
【寄生草】 我漫試英雄淚,相辭乞士家。謝你個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個分離乍。赤蕭條來去無牽掛! 那里討煙簑雨笠卷單行。敢辭卻芒鞋破缽隨緣化。
(智貞長老白) 書一封你且收下,還有白銀十兩權為路費,還有偈言四句你須牢牢記著。(魯智深白) 弟子愿聽。(智貞長老白)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白)弟子就此去也。(智貞長老下。魯智深白) 前者在鐵匠鋪內打有禪仗戒刀,不免前去取了,即日起身去也。(唱)
【煞尾】 俺待要回避了老僧伽,收拾起無生話。(白) 那老和尚真是個好人,又贈俺銀子。(唱) 我早向那杏花村里覓些個酒水沾牙,又被那腌臜禿子都驚訝。(白) 下得山來,噫! (唱) 你看酒簾兒斜陽照籬笆,十里香聞酒味佳。罷向茅宅且歇下。(白) 俺如今下了山,就不是五臺山的和尚,還有誰來管咱! (唱) 早難道杖頭的沽酒他也不容咱。(下)
杈丫: 樹木參差、枝叉交錯貌。緇: 黑色,這里指僧尼之服。經和懺: 經,這里指佛以; 懺,這里指僧道為人拜禱懺悔。剃度: 信徒剃掉頭發、接受戒條的一種佛教儀式。五戒: 佛教徒的五項戒條,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梵王: 大梵天王的簡稱。佛教設想的三界中第二色界的第三天。這里指佛寺。亞: 壓低貌。法王: 即釋伽摩尼。袈裟: 僧尼的法衣。虞姬別霸王: 近又稱霸王別姬。傳說楚漢相爭,項羽 (霸王) 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軍心渙散,乃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而成死別。項羽至烏江亦自刎。濟顛僧: 宋末僧人,名道濟。即傳說中的濟公。彌勒佛: 佛教中的大乘菩薩之一。襯錢: 俗人布施與僧尼的錢。西堂首座: 這里借指長老。首座,寺院最高職位,在寺主、維那之上。即上座。以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曰首。擾: 受人飲食招待。布施: 給他人以財物。
一捺地: 一味地。禪床: 佛家的床。禪,佛教的事物。禪林: 叢林。蹅: 踩。哼哈二將: 佛經所稱的金剛力士,護衛佛法的天神,寺院中立于寺門兩側的護門神。禪師: 對僧侶的尊稱。住持: 僧寺之主。乞士: 僧人的別稱。蓮臺: 佛座。上文的蓮花,義同。緣化: 即化緣,這里指接受或主動求得布施。偈言: 佛經中的頌詞,四句合為一偈。“逢夏而擒”四句: 這是智貞長老對魯智深未來道路和遭際的暗示,含有宿命思想。夏,指夏侯成; 后來魯智深在萬松林里生擒之。臘,指方臘; 魯智深活捉之。潮、信、即潮信,因潮水日夜兩番從不違時失信故謂之。圓與寂,即圓寂,僧人之死稱圓寂。魯智深死于首次聽得錢塘江潮信響時。
《長老修書遣醉客》的內容與 《水滸傳》第四回及傳奇《虎囊彈》的有關情節略同。結構上可分為下山、出游、奪酒豪飲,誤踢亭子、醉打山門和遣薦醉客五個部分,重戲在奪酒豪飲和醉打山門。
魯智深是一位膽氣粗豪、心胸闊大的男兒。他見義勇為,扶弱除強,因救民女金翠蓮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而逃離渭州入五臺削發為僧。但他的出家,并非完全出於自愿,也不是自我選擇的歸宿,而是為免受官府的緝捕所被迫采取的權宜之計。“不殺生”、“不飲酒”等佛門戒條,并未能束縛住他的凡心,恰恰相反,他一直向往著凡間紅塵生活,胸中便不免積滿難以消釋的郁怨。他正是帶著這般情緒下山的。盡管山林滿目堪瀟灑,可他仰天長嘯:“悶殺咱家!”途中的寶山殊景、蓮殿法地沒有給他帶來什么興致,相反卻見景生情,更進一步勾起了他“悲今吊古”的感傷之情,為此而“忿恨嗟呀”。正是在這種情緒下,才引發出下面的奪酒豪飲以至誤踢半山亭、醉打山門等“失制”的行為來,這段“靜場戲”為后面的“火爆戲”起到了蓄勢作用。格調是悲憤的。
然而,中國戲曲卻有著自己的特色。明明是悲哀、悲憤或悲壯的格調,演出時往往以喜劇手法為之。這出戲恰恰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憑心說,魯智深開始遇見賣酒者并無意耍橫。他明明知道對方是賣酒者卻仍然問上一句:“你是賣酒的?”當對方做了肯定的回答后,他也不馬上提起買酒的事。他之所以先叫賣酒者將酒桶放下,無非是想穩住對方,從而利用機會以攻心之法撈到酒喝。而賣酒者果然中了他的小計,將酒桶放下并與之“對白”起來。賣酒者明知和尚飲不得酒,卻偏偏夸說自己的酒好。但智深先不著急,而是耐著性子試探性的問道:“敢是賣與咱和尚們吃?”遮掩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性格中的粗中有細正“細”在此處。可賣酒者倒回答得干脆:“動也動勿得!”這實在令智深大為遺憾。智深本來是想套酒吃,可表面上卻似乎是代賣酒者著想,這就更增強了言語的誘惑力。誰知賣酒者有足夠的警惕性,他到底不買帳。因為越從自身利益考慮,酒越賣不得和尚們,他的住房、他的本錢是由長老提供的,不然會砸掉自己的飯碗。這就逼使智深不得不把話題拉回,干脆以攻為守,圍繞和尚到底吃得吃不得酒的問題發表了一通言論,以濟顛僧和彌勒佛嗜飲,來為自己飲酒正名。賣酒者倒也有聰明勁兒,于是一語道破:“濟顛僧、彌勒佛是個活佛啊,你那里學得來!”只是在這時,莽和尚才化軟為硬,“莽”勁兒上來,不僅強行奪酒,而且耍賴不給酒錢,甚至竟然揮起了老拳打跑賣酒者,一下子就喝光兩大桶酒。智深粗獷的性格便由此顯現出來。
智深聲稱,飲酒是為了止渴,但口渴卻不飲山中澗水,這其中還有潛在緣由。對此我們仍可在下山出游一段時找到答案。他下山前便嘆道:“咱想那里常間喝那大碗的酒,吃這大塊的肉,何嘗離嘴?今叫咱做了一個和尚, 又受什么五戒, 咳, 把個身子弄得羸瘦, 口內淡得緊,如何換的這個日子!”“為此今日離了這可厭的山寺,往那山底下去閑走走,把俺的身子散誕一回,有何不可?”這表明,他破戒吃酒乃是不甘心過僧齋生活,除想刺激刺激胃口外,更有“奪”他人之酒澆自己心中塊壘的意思在。然而在極度郁悶之時,不免借酒澆愁愁更愁,于是便有另一番發泄。
誤踢半山亭子就是繼耍橫奪酒之后的又一次發泄。照理說,無意中損壞民間的東西,總該有些自責吧。但如果存有這種心理的話,那就不再是“醉”和尚了,此時的智深所需要的是“散誕”一下肉體和精神,其他一切便不在話下。
如果說踢坍半山亭子是智深的無意而為,那么醉打山門則是他有意的“破壞”。他回寺時,明明是二僧人不給他開山門,可他卻責罵哼哈二將; 明明是二僧人怪他吃酒,而他仍把氣發瀉在哼哈二將身上。甚至竟然用門閂將哼哈二將打了個粉碎,似乎不作如此發瀉便不足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唱道:“覷著伊掛天衣剪絳霞,毗羅帽壓金花,裝什么護法空門與那古佛排衙!”他明罵哼哈二將,但仔細捉摸一下,就不難發現這話中所透露出的潛臺詞。智深恨透了那般仗勢欺人的貪官、惡霸。他之所以落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反對惡勢力而反遭迫害的結果。在這里他把哼哈二將視為官府、惡霸的替身,搗碎哼哈二將乃是對惡勢力的憎恨。積怨已存于心中許多,平日清醒之時,一直無法發瀉,此時人已大醉,行動難免“失控”,潛在的勢能便一下子釋放而出。他的英雄本色正是在這酩酊大醉中顯現出來。
元代雜劇作家喬夢符曾說,好曲當有一個響亮有力的“豹尾”。修書遣客就屬于這樣一個結尾。智深既然闖下如此大禍,智貞為不斷本寺千百年的香火,只得把他遣出五臺。智深雖對長老有依戀之情,落下了英雄淚,但他仍然唱出“蕭條來去無牽掛”的悲壯曲子而毅然上路,并非因這段遭際而改變飲酒的嗜好。也許就在酩酊大醉中,他才能呼吸到人間煙火的氣息。這人間煙火比起那禪寺中的香火更能沁人心肺。下山后他的精神要輕松得多,他暗道:“俺如今下了山就不是五臺山的和尚,還有誰來管咱!”這話恰恰表現出這位“蕭條來去無牽掛”的莽和尚是多么向往自由生活,多么想做一個無拘無束的男子漢!
這出戲成功地塑造出一位處于困境的英雄形象,細微地刻畫出魯智深“粗”與“細”的兩重性格。在藝術上巧用喜劇手法表現悲憤、悲壯格調,并準確地捕捉到人物特定的“醉”態來揭示人物常態的潛在心理,以人物較穩固的情緒烘托較易變的激情。從而使人物有靈有肉、瓷實豐滿,為舞臺塑造了一個不朽的形象。
這出戲后來成為昆曲的保留劇目,已更名為 《醉打山門》或 《山門》。此外川劇、徽劇、湘劇、滇劇及秦腔都有上演。昆曲中的魯智深由凈扮演,表演上注重唱念與工架,載歌載舞,久演不衰。
上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屠隆·彩毫記(第二十出乘醉騎驢)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無名氏·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