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
坐看青苔欲上衣,一池春水靄余輝。
荒村盡日無車馬,時有殘云伴鶴歸。
倪瓚,性情孤高,藐視權貴。他生當元末戰亂之年,一生不隱不仕不喜人知,常流連于山水竹石之間。這首《六月五日偶成》,正是反映他這種遠避塵囂、疏淡悠閑的生活情趣的。
首一句,落筆即寫面對青苔。詩人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情景:詩人穩坐細看,凝神專注,有若入定之狀;而青苔卻蠕蠕而動,像要爬上詩人的衣衫。二者仿如摯友相對,顯得十分融洽、自然。通過這一描述,一個沉溺于大自然的詩人形象,便頓時突現在我們面前。
第二句,是寫黃昏薄暮時池上的景色。池中的春水,平波溢滿;西斜的落日,為那靄靄輕霧涂上一層金色的余輝。這很像一幅色澤柔和蒙眬的畫圖,展現出一種和平、寧靜的自然美。上句寫的是“坐看青苔”,已知其近水,而這句接寫池上暮色,不僅銜接自然,而且也暗示出詩人在此逗留之久。足見詩人構思細密。
第三句,則轉寫荒野山村遠避塵囂之可貴。“荒村盡日無車馬”,看似一句平實的敘述,其間卻蘊含著詩人深惡世俗、追求寧靜超脫的心理。在詩人看來,這荒野山村遠勝于名都大邑。這里沒有高車寶馬的權貴,沒有虛偽酬酢的燈紅酒綠,有的只是淳樸、寧靜、平和、安謐。只有在這美妙、純凈的大自然里,詩人才覺得自由、安逸。這大概正是他甘居山野的原因吧。
第四句,寫出他以云、鶴為伴的怡然自得,大有超然出世之態。我國古典詩詞中,大凡有超然出世之態者,往往自視高潔,皆以沙鷗、野鶴為友,北宋隱居西湖的林逋甚至有“梅妻鶴子”之稱。這里的“時有殘云伴鶴歸”,亦是此意。且不說這飄逸、淡遠的景象已透出詩人的胸臆,就從那個“歸”字中,也可看出詩人是把這山野荒村看作是云、鶴所歸的仙鄉了。詩人常與這云、鶴相伴,自然也便是超然世外的高人了。
倪瓚長于水墨山水,被稱為元末畫苑四大家之一。這首詩,亦如一幅蕭疏簡淡的水墨山水圖。它以簡潔的構圖,勾勒出一個高逸之士獨居荒村悠然自得的生活。我們從這幅清雋淡雅的畫圖中,不難看出作者那種超然世外的逸氣。
上一篇:鄭元祐《寄金山普納》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薩都剌《秋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