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如破崖,寺帶喬木古。
禪房掩清晝,佛畫剝寒雨。
荒池野蔓合,濁水佳蓮吐。
蕭條聯騎游,淡薄對僧語。
秋風日夕好,勝事從此數。
這首詩寫游禪寺的所見所感,表現了禪趣的意境。
首聯交待寺院的環境、形勢。寺院座落在險峻的山上,山勢陡峭。高城,指寺院。許多寺院不是孤零零一座寺廟,往往規模為一建筑群,遠看似一座城堡。“高城如破崖”,寫出寺的地勢。第二句“寺帶喬木古”狀寫環繞寺院周圍古老、茂密而高大的樹木,襯托出寺院的清幽、寂靜的環境氣氛。一個 “古”字雖是修飾“喬木”,卻也使人聯想到寺院歷史的悠久。首聯表現的是 “深山藏古寺” 之意。
如果說首聯是遠觀之景,第二聯則是近觀了: “禪房掩清晝,佛畫剝寒雨。”一個 “掩”字本是指門掩、關門,但這里用來同“清晝”搭配,寫出了寺院白天的清幽、寧靜。出家人已忘卻了塵世,所以尋求一種清靜的環境,以寄托無為的心情。對句寫寺院墻壁的畫。佛畫年代已很久遠,所以用 “剝”字狀飾。在稀疏微冷的雨中,壁畫被吹打著,經受著歲月的侵蝕。佛畫一般是把佛經上的故事用繪畫的形式向僧眾進行俗講用的,稱為“變相”。寺院一般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變相壁畫。游歷寺院的人也多喜看佛畫,如韓愈在《山石》一詩中寫過他不辭山高路遠去看寺院的佛畫:“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第三聯寫寺院的庭園景色:“荒池野蔓合,濁水佳蓮吐。”著重描寫了寺院內一個荒涼的池塘,池塘邊上長滿了密密的野草,雨水打得池塘里的水渾濁起來,但池塘里的荷花卻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蓮芯吐出秀麗的花瓣。蓮是佛教崇尚的植物,所以在佛教石刻藝術中,觀音菩薩通常打坐在蓮花臺座上,這種崇尚也可與荷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有關。佛家因蓮花的清凈香潔、一塵不染,就以此來比喻佛眼,如說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故而這里寫到“佳蓮吐”就絕非與禪性無關的隨意之筆了,而是有象征禪理意味的點染。
第四聯交待游菩提寺時是“聯騎游”,兩人騎著兩匹馬上山的,一路看到的景物都蕭條零落。這時又遇到了一位僧人,便與他攀談了起來。但詩人無論對所談的內容還是對交談的這一行為都很“淡薄”。這一句寫得極傳神,用詞極普通,而意蘊卻很豐富。那種對人生的淡薄,對世界萬事萬物的 “淡薄”的精神境界,正是禪宗無所謂存在與非存在的人生態度的寫照。最后一聯寫道:“秋風日夕好,勝事從此數。”待游覽完畢時,西望遠山,夕陽西下,霞光萬頃,秋風送爽,沁人心脾。作者對這次游覽十分滿意,感慨此為一生所難忘。
全詩通過與友人游歷寺院的過程,抒寫了對禪意的感悟,給人一種無窮的回味。語言樸素,情思平淡而雋永。淡薄之意,乍看似寡而無味細嚼卻意蘊悠長。
上一篇:禪詩《南康夜泊聞廬阜鐘聲》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同樸翁登臥龍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