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原文與賞析
蘇軾
揚州賞芍藥櫻桃
芍藥櫻桃兩斗新,名園高會送芳辰。洛陽初夏廣陵春。
紅玉半開菩薩面,丹砂秾點柳枝唇。尊前還有個中人。
這是蘇軾的一首詠花詞。芍藥花在初夏開放,綽約多姿。宋代的揚州,不僅是繁華所在,芍藥也最為繁盛,名重于時,有“揚之芍藥甲天下”(宋 ·王觀 《揚州芍藥譜》) 的聲譽,可與洛陽牡丹媲美。每年芍藥開時,傾城出游賞花成為風(fēng)俗。櫻桃,又叫含桃、朱櫻,春季開花,花色略帶紅暈。果實呈球形,初夏成熟,鮮紅色,味甜可食。這首詞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 (1092) 四月,其時蘇軾以龍圖閣學(xué)士,充淮南東路兵馬統(tǒng)轄,知揚州軍州事。詩人親眼目睹揚州四月花事盛況,寫下了這首賞花詞。
詞的上片描寫花盛,“芍藥櫻桃兩斗新”,首句點題。暮春初夏時節(jié),芍藥是花蕾新綻,而櫻桃是新結(jié)果實,一個“斗”字寫出了芍藥、櫻桃競相怒放,互不相讓,令人目不暇接的情景。這正是花盛的前奏。花盛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花會。北宋之時,洛陽牡丹揚名天下,每年舉辦牡丹萬花會,吸引了無數(shù)游人花客駐足觀賞。揚州亦效仿作芍藥花萬花會,故有“名園高會送芳辰”的詞句。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詞人遂由眼前芍藥花會的盛況,自然聯(lián)想到北方洛陽的牡丹花會,“洛陽初夏廣陵春”一句便如順?biāo)兄郏p快流出,作者以繁花似錦的洛陽初夏作為揚州花會的背景和襯托,更增添了四月?lián)P州的魅力,也加深了讀者的印象。至此詞人由花開寫到花會,又從花會寫到花盛,雖然沒有熱烈的渲染、濃艷的涂抹,但花盛之勢已由筆端逼出,詞句平穩(wěn)而含蓄。
下片由花盛轉(zhuǎn)而寫花的鮮艷美麗。紅玉是一種紅而透明的寶石,詞人用這種可愛的紅寶石比喻鮮艷明媚的芍藥花。菩薩面指人的美貌,唐代裴談曾將年輕貌美的妻子比作生菩薩。又有唐人薛調(diào)容貌清美,時人稱為生菩薩 (見 《唐語林》卷四容止)。因此不管是男是女,菩薩面都代表著美貌。在這里,詞人卻將芍藥花比作年輕美麗的人面,造語頗新穎獨特,因為歷來都是以花喻人的。這一巧妙手法不僅襯出花的鮮艷美麗,同時更使花具有一種生機和靈氣。而那新熟的櫻桃鮮艷得猶如年輕女子豐潤的嘴唇上點了一層濃濃的丹砂。柳枝是韓愈的侍妾,從她身上人們不難想象櫻桃鮮艷飽滿的青春的美。這兩句詞人表面寫花,實則更襯出人之美,連美麗的花都以人作比,更何況人之美呢?于是作者緊接著點出“尊前還有個中人”,在這五彩繽紛的花叢中,在香甜的美酒前,正坐著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美人,這里又以花喻人,出人意料,可謂神來之筆。至此,美人和花已合二為一,不分彼此,花如人美,人如花艷,二者是如此的融洽、和諧,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全詞上片合寫花事之盛,用的是寫意筆墨; 下片分寫花果之美,用的是工筆技巧,而以人花相映、爭妍斗美作結(jié)。作者觀賞時的輕松愉快亦躍然紙上,全詞風(fēng)格清麗明快,正與此主題相吻合。
上一篇:嚴(yán)嵩《洪陽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士禎《浣溪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