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楊恩壽《桃花源·逢源》原文與翻譯、賞析
【風入松】 (生漁人搖舟上) 洞庭湖上櫓輕搖,好唱竹枝水調。倩誰人畫出瀟湘稿?回首處云山縹緲。趁晴日水濱花笑,怕的風和雨,負新韶。把春情自撩,圍繞的紅袖霞綃。散花身,天女知多少?料沒有閑蜂蝶,溷香巢。(望介)
【前腔】 青青一色上層霄,望斷粘天芳草。(作泊船介) 靠垂楊,緊系烏油棹。(拖篷介) 料理了蓑衣魚罩,(行介) 剩一片荒煙夕照。也非近,也非遙,奈塵心自囂,只向那危幕爭巢。莽漁郎不免山靈笑,偏有這閑中趣,水云饒。(場上立假山兩座,中有小徑,生登山介)
【前腔】 灣環曲折度山坳。(見小徑介)呀,這里有條小徑,只有一二尺之寬。(窺介) 放光明,透出了些兒竅。(由小徑入,轉出山外介) 哎呀,把乾坤混沌圈兒跳,別有個蓬萊仙島。算天外有天才到,神仙府,手親敲。(行介) 看田園自饒,一般南陌東皋。望參差屋瓦炊煙裊,恍惚見綠陰里酒旗飄。
【尾聲】姓名不待旁人報,借繩床度過春宵。最關心,那源外桃花開遍了。(下)
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引起了歷代文人多少心馳神往的美夢! 對于現實中屢經戰亂痛苦的人們來說,桃花源是理想的天國; 對于生活中充滿精神煩惱的眾生來說,桃花源是消愁的福地。因此,桃花源便成為膾炙人口的典故,不斷出現于歷代文人筆下。僅就戲曲而言,明代葉憲祖以及清代的尤侗、劉龍恤、張云驤等人都有 《桃花源》 雜劇。從現存的尤侗的 《桃花源》 雜劇來看,是以寫陶淵明為主的,從陶淵明任彭澤縣令、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直寫到他掛冠歸家、結詩社飲酒等,最終以死后入桃花源成仙作結。楊恩壽的《桃花源》傳奇最晚出,立意與尤侗的作品不同,此劇謹依 《桃花源記》 詩序,寫武陵漁人在河上捕魚,乘船沿桃花溪逆流而上,至溪流盡處棄船上岸發現桃花源的經過,以及到了桃花源中受到那里的百姓熱情接待的情形。這里所選第三出 《逢源》,寫的就是武陵漁人沿桃花溪探源的經過。
三支 【風入松】 曲子都是漁人所唱。第一支曲,漁人自述他在洞庭湖上以打漁為生,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唱的是竹枝水調,看的是云山縹緲。近處的湖光山色都熟悉了,他要趁著春日天晴,駕船沿溪溯流而上,探一探這溪流上游到底還有什么好景致。
第二支 【風入松】 曲子,是漁人到達溪流盡頭、舍船登岸時所唱。這里的山峰聳翠,直插藍天,樹木蔥蘢,芳草蓊郁,滿眼秀色,引人入勝。他把船系在岸邊垂楊樹干上,把蓑衣和漁具都在船中放妥,獨自一人走向山林深處。此時夕陽將墜,晚霞似錦,暮靄蒼茫,煙云迷漫,這是在別處見不到的奇景。他想,這樣的好山好水卻棄置在荒涼寂寞的地方,一般人都看不到它,豈不可惜! 唱詞和賓白互補,表現了漁人喜愛自然美景的情趣,以及他得見至奇至美之景的那種驚奇與喜悅。
第三支 【風入松】 曲子,是漁人沿著兩座山中間的小路繼續行進、一步步深入時所唱。那條小路蜿蜒曲折,越行越遠,一直走到 “山窮水盡疑無路” 之處。他正動念返回,忽然發現那絕壁處里面 “放光明,透出了些兒竅”。于是,他側身從那狹隙處進去,沿著小路轉到了山的那邊,十分驚奇地看見眼前變得天地廣闊,簡直就是蓬萊仙島。這里有平坦的土地,整齊的房舍,桑麻繁茂,雞犬相逐,又是一番新世界。此時天色將晚,他見前面有一處村落,打算前往借住一宿。走近細看,村里房舍鱗次櫛比,炊煙裊裊,綠樹蔭中好像還飄動著酒旗。這段曲詞,是此出中的核心段落,也是全劇中最優美的文字。它的妙處,在于作者根據 《桃花源記》 中的簡略描寫進行發揮的時候,把本來不存在的景物描寫得活靈活現。此劇刊本對于此曲有吳錦章所寫評語云: “以生龍活虎之筆,寫虛無縹緲之事,讀之宛如身歷其境,固知作者自有丘壑。” 這里肯定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文學才華。讀曲至此,對陶淵明 《桃花源記》 原作中的記述增加了鮮明而具體的印象。
最后一句 【尾聲】,漁人自述到桃花源里村莊中借宿,自報姓名,說明來歷,當地主人為他提供繩床,使他愉快地度過這難忘的春宵。此曲的末句 “最關心那源外桃花開遍了” 甚有趣味,引人深思。漁人難得來到這世外桃源,他也領略到了這里的風土人情之美,然而他剛到便想回家,他自語道: “俺還要趕急回去看桃花的。” 這也許是世間凡人普遍具有的戀家情結。中國古代俗語“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以及俗諺 “狗不嫌家貧” 等,都是這種戀家情結的反映。凡人都羨慕神仙,都幻想著到仙境一游,然而如果使某人真的來到仙境,他卻會立即想到回家。楊恩壽深諳這種世俗之情,故在此出結尾處著此妙筆。吳錦章評語云: “才來仙界,便動塵心,有情人非此中人也。” 漁人正是這種 “有情人”,而這樣描寫漁人的作者同樣是 “有情人”。桃花源雖然美好,但不宜作為久居之地; 而最美好、最宜久居的地方,還應是我們的那充滿親情樂趣、也充滿苦難和煩惱的可愛的家鄉。
上一篇:《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梁山泊李逵負荊》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