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原文與賞析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是一首贈友詩,是王維在輞川別業閑居時寫給同居此地的好友裴迪的。輞川,水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此詩雖為贈友之作,但卻生動、細致地刻畫了久雨初晴后輞川別業秋天那迷人的景色和詩人安閑、恬淡的隱居生活的情趣。
由于久雨初晴,輞川一帶的山巒經過秋雨的洗滌和滋潤,在夕陽的映照下,又重新變得清新、蒼翠、生機勃勃了。本來日漸涓細的輞川,經過秋雨的充實,復又湍湍流淌、喧囂、歡暢了。因雨而困在家中的詩人,推窗遠望,秋雨初歇,夕陽斜照,山巒新翠,流水潺潺,空氣清新,景致迷人。他再也坐不住了,拿上手杖,打開柴門,撲面而來的美景,使他驚喜、陶醉,于是倚在門外,盡情地欣賞起來。拂面而過的秋風,送來了遠樹上的幾聲蟬鳴,似說似唱,沁人心脾。渡口之處,寂靜無聲,只有那迷人的夕陽,徐徐下落,似又戀戀不舍。而一縷炊煙,恰從遠處的村落中冉冉上升。正在這時,已經幾天沒有見面的好友裴迪 (詩人把他比作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接輿,把自己比作是東晉隱士陶淵明),略帶醉意,狂歌高唱來到了面前。
在這首詩里,詩人將刻畫景物與抒發情感自然而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把田園中常見的景物,通過精心選擇的動詞,將它們藝術而又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創造出新奇、生動,充滿詩情畫意的圖象,以寄寓和抒發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情由景出,從而使詩人的情感既含蓄、委曲,不露聲色,而又讓人處處可感,景景藏情。遂于誦讀當中,心領神會。如首聯中的“寒山”與“蒼翠”,“秋水”與“潺湲”,乍一看來,似覺反常。但詩人著一“轉”字和一“日”字,暗示人們這是因為接連幾天的秋雨所致。而頸聯中的“渡頭”、“落日”、“墟里”、“孤煙”當是尋常景物,但詩人用了一個“余”字和一個“上”字將其綰結,藝術地概括和再現了渡口的靜謐氛圍和村落中的生活氣息。這一落一上極富情趣與詩意,遂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詩人于這兩聯當中插入“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一聯,可謂匠心獨運,既寫景,又寫人,景引出人,人化人景,使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皆帶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詩人眼中的景象正好與內心向往隱逸,寄情山水,全身避禍,清靜無為的心境相吻合。自張九齡罷相,李林甫大權獨攬之后,社會現實便日趨黑暗,壞人當道,好人受害,王維的政治理想亦隨之破滅了。他既不愿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又自感無能為力,加之思想上長期受老、莊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便自然想到了歸隱田園,寄情山水這條避禍之途了。因此,當他來到輞川別業,目睹了自然界的山光物態之后,一時情與景諧,物我兩忘,隱居之樂,追比陶公。于是“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既表現出對老友到來的由衷歡喜,又強調了五柳先生 (即陶潛) 對自己的影響。
這首詩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來揭示和開拓詩歌的意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特色的直接反映。特別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兩聯,不僅“詩中有畫”,而且“畫中有人”,將詩人此時“萬事不關心”,追求清靜超然,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界和盤托出,倍感含蓄、雋永,安逸、悠閑,且耐人尋味,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想。
上一篇:孔鏞《象鼻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