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雜說一
龍噓氣成云【2】,云固弗靈于龍也【3】。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4】,薄日月【5】,伏光景【6】,感震電【7】,神變化【8】,水下土【9】,汨陵谷【10】:云亦靈怪矣哉【11】!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12】。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13】。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14】。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15】!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16】?!兑住吩唬骸霸茝凝?sup>【17】”,既曰龍, 云從之矣!
【注釋】
【1】雜說:文體的一種,也可稱“雜文”。
【2】噓氣:吹氣,龍吹氣成云是古代的一種傳說。
【3】固:本來。
【4】茫洋:遼闊,無邊無際。窮:極,盡,達到盡頭。玄間:青天,太空,古人以“玄黃”分別代表天地的顏色。
【5】薄:通“迫”,逼近。
【6】 伏: 遮蓋。光景: 日月的光輝。
【7】 感: 感應。震電: 雷電, 出自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
【8】 神: 作動詞用, 使神奇。
【9】 水: 作動詞用, 降雨, 用水浸潤。下土: 土地, 出自 《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 照臨下土”。
【10】 汨: 淹沒。陵: 丘陵。谷: 深谷。
【11】 吳哉: 表示終結和感嘆的語氣。
【12】 使為靈: 使之為靈, 中間省略了指代“云”的“之”字。
【13】 若: 然而。則非: 并非。
【14】 神: 作動詞用, 這里是顯示的意思。
【15】 信: 實在、真的。
【16】 乃: 竟, 居然。
【17】 《易》: 即 《易經》, 系我國古代一部卜筮用的書。云從龍: 出自 《易經·乾卦·文言》:“云從龍, 風從虎?!?br>
【賞析】
“雜說”是一種隨感性的議論文, 內容形式都比較自由。唐 《韓昌黎集》 中有雜說四篇, 本篇為第一篇, 又稱 《龍說》。
本文雖然僅有百余字, 卻寫得形象生動, 氣勢雄偉, 文字簡潔, 筆法活脫, 跌宕宛轉, 讀來仿佛那騰云駕霧的神龍躍然紙上; 同時, 它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 闡述龍云相依的關系, 寓示為人處世的深刻哲理, 形意交融, 揮灑自如。貫穿全文的生動形象的比喻, 同層次分明的議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全文從 《易經·乾卦·文言》 中“云從龍”一句加以發揮, 分三個層次描述了龍云相依的關系:
第一個層次:“龍噓氣成云”, 龍得云則變化無窮.可以在遼闊無邊的太空中自由自在的游動, 逼近太陽和月亮, 遮蓋住它們的光輝; 可以感應出霹雷閃電, 降下大雨, 浸潤大地, 淹沒丘陵和深谷。這一段把大自然的變化歸結為云的變化, 而又把云的變化凝化為龍的所為, 形象生動, 氣勢磅礴, 又很富于哲理: 龍制造了云, 而正是云的存在, 使得龍足以施展自己的神威。
第二個層次: 集中闡述龍云相依的關系。是龍使得云變化無窮; 龍的千變萬化雖然不是云賦予它的, 但是, 龍得不到云, 便不能神妙地顯現出它的變化和威力; 龍失去了它所憑借依靠的云, 是不行的。沒有龍, 云不會變化無窮; 沒有云, 龍也顯現不出它的變化和聲威, 龍與云是互相需要、互相依靠的關系。文中曲筆抒寫, 令人意會。
第三個層次:闡述龍云相依關系的主體是龍。龍所憑借依靠的云是它自己創造出來的,真正的“龍”,云自然會跟從它了。結尾用“云從龍”,既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又和開頭的“龍噓氣成云”相呼應,實在是難得的妙筆。
托物寓意,形意交融,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這是指“君臣際遇”,說明君臣相依的關系;也有人說,這是指“朋友交誼”,說明朋友之間要互相依靠;其實,這種隨感而發的議論文立意較寬泛,正如清朝人李光地所評論:“此篇取類至深,寄托至廣。精而言之,如道義之生氣,德行之發為事業文章;大而言之,如君臣之遇合,朋友之應求,圣人之風之興起百世,皆是也?!比闹髦荚谟诠膭钣兄局恳约簞撛炜梢允┱贡ж摰挠欣麠l件。一個人,不管他有多么遠大的抱負,付出多么大的努力,要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都需要有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一國之君,沒有群臣的輔佐,天下百姓的擁戴,就無法治理國家,一個人沒有朋友的幫助,成就不了什么事業。即便是圣人的教誨,沒有一定條件,也不會流傳百世。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在于積極地創造條件,使自己的抱負得以實現。這正是這篇雜記的難能可貴之處。
上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韓愈·雜說(四)》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雜說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