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病樹前頭萬木春”是諷刺詩
十年內亂時,劉禹錫一度被戴上“法家”的桂冠。他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也被理解為舊的腐朽勢力將如“沉舟”和“病樹”一樣為時代所淘汰,而新生的進步力量卻如江上“千帆”和陽春“萬木”,朝著革命的征途邁進。其實細玩全詩,根本不是這么回事。作者本意,是借“千帆”、“萬木”來諷刺那些靠吹拍逢迎以獵取高官厚祿的得勢小人的。
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公元八二六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從和州(今安徽和縣)北返,途經揚州與白居易初會,為答謝白的贈詩而作的。題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全詩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可見這詩是作者在遭受了二十三年的貶謫之后所發的感慨。中間四句寫了三種人。一種是與自己同被貶謫的老朋友如柳宗元等,早已受折磨而死,所以詩人借用“空吟”向秀的《思舊賦》的典故來悼念故人。向秀是嵇康的好友,嵇康遇害后,向秀過嵇舊居,在“寒冰凄然”的黃昏中聽到“鄰人有吹笛者”,乃作《思舊賦》,故劉禹錫稱之為“聞笛賦”。另一種則指雖受貶謫,卻終于幸存下來的人,包括作者自己和白居易。但人事滄桑,歸來以后卻感慨萬端,恍如隔世,就像《述異記》里的王質一樣,在入山砍柴時遇仙人下棋,及至局終,斧柄已爛,不知不覺過了一百年。而第三種人則指在宦海浮沉中夤緣爬上高枝、坐享榮華的新貴,他們以別人為“沉舟”和“病樹”(這是作者和柳宗元、白居易等共同遭受到的悲慘命運),自身卻如江上千舟和陽春萬木,一帆風順而飛黃騰達了。這不是諷刺又是什么呢?
我這樣解釋也許讀者不同意。其實劉禹錫的諷刺詩并不止這一首。如公元八一五年(唐憲宗元和十年)他從朗州回長安所作的《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以及公元八二八年(唐文宗大和二年)三月寫的《再游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都與此詩“沉舟”、“病樹”二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不從諷刺的角度去體會,恐怕就不易做出正確的解釋。故特為拈出,請讀者進行商榷。
附記
拙文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在天津日報發表后,一時頗引起爭論。有的讀者引用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來說明,白當時情緒頹唐,故劉禹錫乃以積極口吻勉慰之(指“沉舟”、“病樹”二句)。其實未盡然。白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云云,即劉詩“沉舟”、“病樹”兩喻之意,不過一直說,一用比興而已。津報編輯部當時本擬公開辯論,我自己也很歡迎,不意來稿同意鄙說者大有人在,事實有勝于雄辯者,于是這樁公案便不了了之。我承編輯部負責同志盛意,給我讀過幾篇同我商榷的文章,使我獲益不淺,因補述原委如上。八七年三月記。
上一篇:詞典札記·“寄托”和“比附”
下一篇:詞典札記·“羽扇綸巾”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