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歌
(其一)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其二)
桃葉復桃葉,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其三)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來迎接。
王獻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也是著名書法家。今存其詩僅四首,卻有三首在東晉、南朝十分流行。《桃葉歌》的歌曲屬于南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歌詞也極富江南民歌風味。它從東晉一直傳唱到陳后主亡國之際,以至于被附會成靈驗的政治讖言。據說,隋朝楊廣滅陳,渡江前扎營在江北的桃葉山,渡江是由隋將攻克江南前沿后征用陳朝的船來迎接的(見《南史·陳后主紀》、《隋書·五行志》)。這正符合《桃葉歌》所說的“渡江不用楫”、 “我自來迎接”。當然, 《桃葉歌》的流行不衰,并非這個原因,而是由于它真實抒寫了當時一種非分的愛情,以及關于它的愛情傳說。
《古今樂錄》載,王獻之有個愛妾,名叫桃葉。她的妹妹叫桃根。王獻之很愛桃葉,有一次在秦淮河口送別桃葉,唱了這三首歌。這個渡口因此也被稱為桃葉渡。倘使確有其事,則歌詞內容主要是離別敘情,叮嚀相約,表現出王獻之對桃葉的深厚愛情,同時也顯示他們的愛情結合其實并不平等,也不正常,籠罩著那個不合理的門閥社會的陰影。即使未必有其事,這一組情歌也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出,在當時門閥社會,門戶不當的男女愛情受限制,有束縛,波瀾曲折,纏綿悱惻,完全取決于門閥貴族男子的愛情觀念、忠實程度以及沖破門戶束縛的勇氣,其實仍是不平等、不正常、不合理的。這是一組富有時代特征的愛情歌曲,今天讀來,別有動人情致,不無苦澀情味。
這三首歌的排列次序和詩句文字,各種傳本不盡相同,這里全錄《樂府詩集》所載。第一首是擬桃葉自抒。也許桃葉只是自況的比喻,但這女子身份地位卑微于男子,則顯而易見。她是襯托桃花的綠葉,居于陪從地位。然而桃葉襯托出桃花的紅艷,卻也在桃花相映之下顯示了自身的優美,樸素柔靜,風姿婀娜,雖有自卑自傷之情,更見自重自憐之態。這正是一個樸素文雅的小家碧玉形象。然而常人心里畢竟愛著桃花,不多注意桃葉,更何況一個高門大家的風流才子。尤其在春花競妍時節,萬紫千紅之中,這個高貴男子偏獨采擷一枝桃葉,王獻之竟然鐘情一個小家碧玉。這就更顯出他的品性不俗,真情相愛,使她深深感激,衷心相委。顯然,這是自知門戶不當,感激知己鐘情,實質上并非平等互愛,而是知遇報恩,具有傳統節操的特征,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在當時社會,這種不平等的愛情結合中的女子,產生這樣的心情是真實的,但也蘊含著、流露出一種憂慮:男子的愛情是否真心?會不會變心?這也正是詩人所以在第一首先擬女子自抒的構思原因,表示對于女子的擔心是充分了解的。因此,第二、三首便表明自己心跡,解除女子憂慮。
第二首是表明心跡,真情相愛,不存門戶之見,全無貴賤之分。開頭重復“桃葉”,兼有兩層含意:一是加強懇切語氣,略有埋怨成份,等于說“桃葉啊桃葉,你還不了解我嗎?”;二是以桃葉比興,意思說“桃葉還是桃葉,我愛的就是桃葉”。接著以“桃樹連桃根”來比喻,強調桃葉和桃花一樣是從桃樹長的,連著桃根生的,表示他不認為桃葉與桃花有根本的差別,表明他沒有門戶貴賤的偏見。因此,接著就直率地說,相愛是兩個人樂意的事情,只有你桃葉使我愛戀之情殷切而篤誠。言外是說,桃花再好,但詩人并不樂意。這樣直率大膽的表白,既顯出情深委屈的急切,可笑亦復可愛;也表現出愛情真切給詩人以沖破門戶束縛的勇氣,動人而且感人。這也使此詩增添許多民歌的情調,相當潑辣。
第三首是約定相迎,保證不渝,要桃葉放心,輕松愉快渡江。他們倆人相愛,此刻似乎必須分別,總有不得不如此波折的緣故。具體事由,無須猜測,但桃葉的擔心并非無端,離別的心情并不輕松。因此詩人再以重復“桃葉”興起,卻用了不同語氣和喻意,說了兩句俏皮話,使情緒氣氛輕松些。意思說,桃葉就是輕巧的葉子,就象一葉輕快的小船,渡江不用劃船槳就過去了。所以接著就說,你就渡江去吧,不要有什么苦惱,我自會迎接你回來的。不難理解,對這一雙戀人來說,這樣的俏皮話和定心丸,其潛在的含義是心領神會,不用點破的。而對讀者來說,這類不無勉強的俏皮和寬慰,則更多纏綿悱惻之感,自可吟味其中隱隱流露的苦澀。
總起來看,這是一組民歌風味相當濃厚的文人創作的情歌。它所抒寫的愛情雖然流露出傳統的男子中心的節操觀念,卻相當大膽地沖擊著封建門戶偏見和婚姻束縛,追求真實的愛情。因而詩中男女的愛情結合,其實并不平等,但卻又屬非分,不合禮法。尤其是詩中男子直抒愛情,無所顧忌,更不符溫柔敦厚的風雅。所以詩人采取民歌俗曲的詩歌語言和表現手法,顯得相當諧調,恰到好處,既有民歌風味,又有文人情趣,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雜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桃花源詩并記|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