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羅本《宋太祖龍虎風云會》原文與翻譯、賞析
【正宮·端正好】 光射水晶宮,冷透鮫綃帳,夜深沉睡不穩龍床。離金門私出天街上,正瑞雪空中降。
【滾繡球】似紛紛蝶翅飛,如漫漫柳絮狂。剪冰花旋風兒飄蕩,踐瓊瑤腳步兒匆忙。用白襴兩袖遮,將烏紗小帽蕩。猛回頭把鳳樓凝望,全不見碧琉璃瓦鹙鴛鴦。一霎兒九重宮闕如銀砌,半合兒萬里乾坤似玉妝,粉填滿封疆。
(正末云) 行了這一會,面前是丞相府了。呀,關了門了。(唱)
【倘秀才】 則見他鐵桶般重門掩上,我將這銅獸面雙環扣響。(做敲門科張千問云)甚么人敲門?(正末唱) 敲門的是萬歲山前趙大郎。(張云)這早晚夜又深。雪又大。來作甚么? (正末唱) 堂中無客伴,(張云)俺老爹看書哩。(正末唱) 燈下看文章,(張云)你來有甚事? (正末唱) 特來聽講。
故事是說趙匡胤與鄭恩去算卦,卜卦人苗訓言趙日后必為帝。趙匡胤做了殿前都檢使,領兵北征,至陳橋,兵士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周太后見大勢已去,遂率幼主遜位。趙即位后加封趙普、石守信、鄭恩等人為官。其時天下未平,趙匡胤為此不能安寢。值雪夜,帝便衣訪普,共商統一全國大計。趙普獻計,先取西川孟昶、金陵李煜、南漢劉鋹、吳越錢俶四國。宋軍南伐,捷報頻傳,四國來降。趙匡胤大排酒席慶祝,這便是龍虎風云會。
此所選第三折,趙匡胤雪夜訪普,而趙普正在燈下讀 《論語》。這一折戲很著名,至今盛演不衰,昆曲、京劇、川劇、湘劇、漢劇等均有此劇目,或稱《訪普》,或稱《訪賢》。據《宋史·趙普傳》 記載,宋太祖常微服過功臣家,趙普每退朝,不敢著便衣。一日大雪,時已至夜,普以為皇帝不會出宮。“久之,聞扣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 不過,那天皇帝還約了太宗,三人商量攻打太原,而普則獻計先削平諸國,被太祖采納。
這三曲著重塑造了勤于朝政的皇帝的形象。【端正好】 寫趙匡胤雪夜無眠。“光射水晶宮” 形容大雪覆蓋的宮殿,一色的雪白晶瑩。此句與“冷透鮫綃帳” 句對偶。“鮫綃”,傳說是水中鮫人織的布,向來形容名貴的絲織品。鮫綃帳指皇帝床上的錦帳。在這嚴冬雪夜,他 “夜深沉睡不穩龍床”。當然,他不會像百姓細民那樣凍得睡不著,宮中自有御寒的辦法。是因為他心存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為此而焦心操勞才輾轉翻側,難以入眠。正因為睡不著才會感到冷透鮫綃帳。因此這一曲雖寫雪夜的寒冷,其實是以景托情,寫趙匡胤的勞心國事。于是,他 “離金門私出天街上”,置身在紛紛揚揚的大雪中。
【滾繡球】 曲寫雪景,作者于此曲頗費斟酌鍛煉之功,對 “雪” 的描寫比較細致。前兩句用 “蝶翅” 與 “柳絮” 形容雪花。柳絮用東晉謝道蘊典故,眾所熟知。以蝶翅形容雪花,可使人想起梁簡文帝《詠雪詩》“鹽飛亂蝶舞,花落飄粉奩”。又,梁裴子野 《詠雪詩》 也有 “拂草如連蝶,落樹似飛花” 之句。柳絮飛揚,蝶翅翩翩,形容雪花飄落的樣子很貼切,很美,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剪冰花” 句描寫雪花在旋風中飛舞的樣子,這是寫風中的雪,寫天; “踐瓊瑤” 句寫地下的積雪已積成白玉一般,寫地,也是寫人——那冒風踏雪的帝王。“剪冰花”化用唐陸暢 《驚雪》 詩: “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 后來宋王安石詩《次韻王勝之詠雪》 也曾用此意境: “玲瓏剪水空中墮”。“用白襕”、“將烏紗” 兩句,寫出他一副白衣秀士的裝扮,也寫他頂風冒雪行走的樣子。他一面走,一面回頭望,只見九重宮闕已如銀砌,白雪覆蓋了碧琉璃的鴛鴦瓦。“半合兒” 以下兩句寫天地乾坤全都玉妝粉裹,而在這兩句中突出的卻是趙匡胤這個開國之君的偉大氣魄。胸中裝著天下事的君主,當他看到一片銀色世界時,聯想到的自是 “萬里乾坤”,和廣袤的封疆。用 “半合兒” 形容 “萬里乾坤”,是何等胸襟!
【倘秀才】 寫趙匡胤到趙普府第,舉手敲門的情景,寫出君主賢明、臣子忠勤的情形。“敲門的是萬歲山前趙大郎” 句中可以看到君臣間的親密關系,尤其突出了皇帝對一起共過患難的臣下的謙和態度。“堂中無客伴”、“燈下看文章” 兩句點出趙普勤學勤政的品質。據史籍記載,趙普 “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劇中的描寫是有根據的。“特來聽講” 句倒只是客氣話,但也寫出宋太祖不拘繁瑣禮儀,豁達大度的風格。
這是宋太祖在訪普時的獨唱詞,一路走,一路見景生情,達到情景交融。作者并沒有讓他抒發豪情壯志,也沒有讓他像舞臺上君主出行時那樣 “擺開頭踏”,而是讓他白衣烏帽以 “趙大郎” 的身份,以袖擋風,步行到相府,突出了趙匡胤的平民作風,讓人感到親切。但是,在唱詞中仍然讓人感到趙匡胤的大氣度,大胸懷。這正是作者成功的地方。這三曲在用詞遣語、對偶、用韻上都很講究,卻又自然,結合人物當時的處境和思想感情,娓娓道來,從容不迫,沒有斧琢痕跡。
上一篇:《好酒趙元遇上皇》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宜秋山趙禮讓肥》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