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原文與翻譯、賞析
【村里迓鼓】 則他這渭城朝雨,洛陽殘照,雖不唱陽關曲本,今日來祖送長安年少,兀的不取次棄舍,等閑拋掉,因而零落。恰楚澤深,秦關杳,泰華高。嘆人生離多會少。
【元和令】 杯中酒,和淚酌; 心間事,對伊道: 似長亭折柳贈柔條,哥哥你休有上梢沒下梢。從今虛度可憐宵,奈離愁不了。
【上馬嬌】 竹窗外響翠梢,苔砌下深綠草。書舍頓蕭條,故園悄悄無人到。恨怎消,此際最難熬。
【游四門】 抵多少彩云聲斷紫鸞簫。今夕何處系蘭橈?片帆休遮西風惡,雪卷浪淘淘。岸影高,千里水云飄。
【勝葫蘆】 你是必休做了冥鴻惜羽毛,常言道好事不堅牢,你身去休教心去了。對郎君低告,恰梅香報道,恐怕母親焦。
【后庭花】 我這里翠簾車先控著,他那里黃金鐙懶去挑; 我淚濕香羅袖,他鞭垂碧玉梢。望迢迢,恨堆滿西風古道。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和青湛湛天有情天易老。俺氣氳氳喟然聲不定交,助疏剌剌動羈懷風亂掃;滴撲簌簌界殘妝粉淚拋,灑細濛濛浥香塵暮雨飄。
【柳葉兒】 見淅零零滿江干樓閣,我各剌剌坐車兒懶過溪橋,他矻蹬蹬馬蹄兒倦上皇州道。我一望望傷懷抱,他一步步待回鑣,早一程程水遠山遙。
【賺煞】從今后只合題恨寫芭蕉,不索占夢揲蓍草,有甚心腸更珠圍翠繞。我這一點真情魂縹緲,他去后不離了前后周遭,廝隨著司馬題橋,也不指望駟馬高車顯榮耀。不爭把瓊姬棄卻,比及盼子高來到,早辜負了碧桃花下鳳鸞交。
《倩女離魂》 是鄭光祖最著名的雜劇,也是元代后期愛情劇的代表作品。故事出于唐代陳玄祐的傳奇 《離魂記》。劇寫張倩女與王文舉有婚約。王文舉長大后,借往長安應舉來張家成親。不料老夫人讓他們以兄妹之禮相見,意為待文舉取得功名后再成親。別后張倩女思念成疾,便離魂追隨王文舉進京。王文舉狀元及第后,攜倩女離魂一同返家,離魂與久病在床的軀體合為一體。此劇劇情單純而新奇,表現張倩女對愛情執著的追求。全劇四折一楔子。第一折寫一對互相傾心的戀人被拆散,使張倩女悲痛欲絕,這里所選的曲子即是在 “折柳亭” 送別時倩女的唱詞。這八支曲子分五個層次將這對戀人纏綿凄婉的別離過程一層層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村里迓鼓】 是別離的序曲。作者引王維的送別名篇總寫離情,感嘆路途遙遠、關山阻隔,將使這對有情人難以相見。曲子為整個送別曲定下了凄清的調子。【元和令】 是告別的開始。張倩女和淚酌酒,將心底的憂慮道出: “似長亭折柳贈柔條,哥哥你休有上梢沒下梢”。這是倩女對王文舉的首次囑托,妙在以柳枝作喻,不要有始無終。長亭邊的柳枝被人折了有上梢而無下梢,這個比喻貼切之極,也透露出倩女的心事、顧慮如千斤重負壓在心頭。這短短數句,看似平常口語,卻字字含淚,蘊含著倩女深深的憂慮和離愁。【上馬嬌】、【游四門】、【勝葫蘆】 三支曲是 【元和令】 曲的延續和展開。【上馬嬌】 以文舉走后書舍蕭條、故園靜悄來襯托倩女的孤寂; 【游四門】 用文舉赴京路途的遙遠艱辛來表現倩女無限的思念; 【勝葫蘆】 是倩女對文舉的再次囑托。倩女叮嚀王生要鴻雁頗傳、要 “身去休教心去了”,比 【元和令】 的有始有終更進一步,也更細致,有力地渲染了倩女的難割難舍之情。【后庭花】、【柳葉兒】 兩曲寫分別瞬間的情景,是全曲的高潮。作者先以對照的手法描繪倩女和文舉別離時的情態: 一個控著車,一個牽著馬; 一個以袖試淚,一個垂鞭不發,恰是一幅凄婉的別離圖。之后作者連用十二個疊字句把離愁別恨鋪敘得淋漓盡致。每句開端用疊字 “急煎煎”、“青湛湛”、“氣氳氳”、“疏剌剌”、“撲簌簌”、“細氳氳”、“淅零零”、“各剌剌”、“矻蹬蹬”、“一望望”、“一步步”、“一程程”,既加強了曲子的抒情效果,使曲子情景交融; 又巧用對仗,使曲子音節鏗鏘。這兩支曲是這一折的最精采處。【賺煞】 是告別的結束曲。通過倩女對別后幽獨生活的設想,借司馬相如題橋、瓊姬子高相愛兩個典故,說出倩女的選擇,表達她 “不指望駟馬高車顯榮耀”,而是把愛情看得高于一切的思想,從而更襯托出離別的痛苦。
上一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迷青瑣倩女離魂》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