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原文與翻譯、賞析
【鵲踏枝】 自隋唐,數興亡,料著這一片青旗,能有的幾日秋光。對四面江山浩蕩,怎消得我幾行兒醉墨淋浪。
(酒保云) 師父,我這酒賽過瓊漿玉液哩。(正末唱)
【寄生草】 說甚么瓊花露,問甚么玉液漿。想鸞鶴只在秋江上,似鯨鯢吸盡銀河浪,飲羊羔醉殺銷金帳。這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抵多少騎驢魏野逢潘閬。
【幺篇】想那等塵俗輩,恰便似糞土墻。王弘探客在籬邊望,李白捫月在江心喪,劉伶荷鍤在墳頭葬。我則待朗吟飛過洞庭湖,須不曾搖鞭誤入平康巷。
(正末云) 我這墨非同小可,便當二百文錢也不多哩。(唱)
【后庭花】 這墨瘦身軀無四兩,你可便消磨他有幾場。萬事皆如此,(帶云)酒保也,(唱) 則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腸,在這功名之上。(酒保云) 我不要這墨,你則與我錢。(正末云) 墨換酒,你也不要?
(唱) 敢糊涂了紙半張。
(正末云) 一個舞者,一個唱者,一個把盞者,直吃的盡醉方歸。
(唱)
【金盞兒】我這里據胡床,望三湘,有黃鶴對舞仙童唱。主人家寬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簾邀皓月,再誰想開宴出紅妝。但得一尊留墨客,(帶云)我困了也,(唱) 我可是兩處夢黃粱。
《呂洞賓三醉岳陽樓》 現存于 《古名家雜劇》 本和 《元曲選》 本,兩種版本有差異: 一、二折詞句稍有不同,第三折差別較大,前者 【滾繡球】 下有 【道情曲】等五曲,后者只 【伴讀書】 等三曲,詞句也不同。第四折也有較大差異。今據《元曲選》 本。這是個度脫戲,故事是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到岳陽樓飲酒,見柳樹精可以度脫,但因其未得人身,便叫它去郭家投胎。又有杜康廟前的白梅樹,也有靈氣,又讓梅樹精去賀家投胎。二樹精投胎后,一為郭馬兒,一為賀臘梅,二人結為夫妻。三十年后,呂洞賓下凡來,要度二樹精成仙。賀臘梅很快悟道; 郭馬兒卻留戀紅塵,遲遲不能省悟。于是呂洞賓三到岳陽樓,通過種種變幻,開啟郭馬兒的道心,終于使他記起前生之事,了道成仙。此選第一折中數曲。呂洞賓一過岳陽樓,在樓上飲酒,見此樓形勝雄壯,山水秀美,對著秋光,不禁抒發起滄桑之嘆,感嘆浮生虛幻。馬致遠的劇中人物,常打有馬氏思想感情的印記,這雖然是個 “度脫戲”,卻由于作者借呂洞賓這一主要人物,傾吐了代表元代知識分子的普遍思想情緒,抒發了書生懷抱,而減弱了這一劇作的宗教氣氛,使這個戲有 “弦外之音”,從而確立了它的藝術價值。
呂巖來到岳陽樓,見到樓閣 “翠巍巍當著楚山,浪淘淘臨著漢江”,望眼一眺,洞庭湖、鄱陽湖、青草湖皆收眼中,時又正值金秋,他想起了登樓的王粲、醉飲的陶潛,此時此刻,文人的登臨懷古之心,油然而興。呂巖雖是八仙之一,不過,他在成仙之前,原也是個文人,有此雅興倒也不足為奇。【鵲踏枝】曲以俯覽天地萬物的氣概,指點歷史上的興亡。自隋唐以來,幾度興亡,只在彈指一揮間。更何況這酒店樹起的青旗,能消得幾度秋光?這壯麗的江山,使人心潮澎湃,揮毫抒懷,留給后人幾行醉墨淋浪。呂巖是神仙,見慣滄桑變化,對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自然不足為奇,但是,在這里,他更像是個飽經滄桑的文人,有一腔悲愴的情懷,無論是對興亡,對浩蕩的江山,都流露出戀戀之情,和 “無可奈何花落去” 的感嘆。此外,他此刻的身份是賣墨的商人,因此也要照顧到這種特殊的身份,“怎消得” 句是點睛之筆,在感嘆中不忘呂巖在紅塵中的角色,而在抒情中非常巧妙的結合起來。當然,在后面還有更好的發揮。
【寄生草】 與 【幺篇】 專寫一個 “飲” 字。酒保說他的酒像瓊漿玉露,呂巖開始對飲酒及喜飲的人,大加鋪敘。“鸞鶴” 句只是見江上景物后的隨意發揮,真正要寫的是那些善飲的人,似鯨鯢吸巨浪,甚至會醉殺在銷金帳。這里用兩則典故:前者用杜甫詩 《飲中八仙歌》: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后者用宋黨進在大雪天在銷金帳中飲羊羔美酒以避寒氣的故事。下兩句又用兩個故事: “燒豬佛印待東坡” 是說宋代高僧與蘇東坡的故事。佛印名了元,字覺老,與蘇軾、黃庭堅等人都很友善。而宋金元間關于他與東坡的故事流傳很多,金院本有 《佛印燒豬》 劇目,元人楊訥有雜劇 《佛印燒豬待東坡》 (已佚),吳昌齡有雜劇 《花間四友東坡夢》 今存。在小說中,則有《清平山堂話本》 的《五戒禪師私紅蓮記》,《喻世明言》 有《明悟禪師趕五戒》。“騎驢魏野逢潘閬” 句則是說宋代詩人潘閬的故事。潘閬自號逍遙子,大名人,為人狂妄不羈。他的詩《過華山》 負有盛名,其詩曰:“高愛三峰插太虛,昂頭吟望倒騎驢。傍人大笑從他笑,終擬移家向上居。” 有人據其詩畫 《潘閬倒騎驢圖》。魏野也是當時詩人,其《贈逍遙詩》 云: “從此華山圖籍上,更添潘閬倒騎驢。” (騎驢的是潘閬,不是魏野,作者在此有誤。) 馬致遠用著名的高人逸事,來寫 “飲酒”,為曲詞添上濃濃的色彩,也開啟了讀者的想象力。
酒保見客人提起飲酒的古人來,也來湊趣,說起王弘送酒給陶淵明、劉伶荷鍤、李白摸月等有關飲酒的故事,誰知卻碰來一鼻子灰。【幺篇】 中,呂洞賓對以上三個歷來被人稱贊的 “酒徒” 都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 “塵俗之輩”,不值一提。而只有他 “朗吟飛過洞庭湖”,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據宋人范致明 《岳陽風土記》載,岳陽樓有呂洞賓留題: “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而此雜劇即根據此詩和別的一些傳說,尤其是一些道教書籍中的故事編寫而成。因此在這里貶塵俗之輩,而張揚道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呂洞賓是神仙,自然認為要比凡人——盡管是人間高人——更高一層。在此,還應提到馬致遠的思想,他是個很不得志的文人,所以對很多事都看得很 “透”,如他的散曲作品中有 “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爭甚?” 就是對屈原的 “獨清”、“獨醒”,提出異議,其實是不愿再分天下的是非曲直了。所以,在欣賞這一雜劇的時候,既要看到它有一定社會意義,也要看到作者的頹廢消極思想。
酒保討酒錢,呂巖拿墨抵帳,于是,他又借題發揮。【后庭花】 曲中,他以墨比喻不擇手段求取功名的人,說它 “一片黑心腸,在這功名之上”,到頭來是 “糊涂了紙半張”。這個比喻很有意思,墨是文具,讀書求功名的人必定要用; 黑心腸指墨通體皆黑,隨著使用,越磨越短,直至消磨殆盡,豈非全為了求功名嗎? 至于言外之意,自然由人們自己去體會。“糊涂了紙半張” 也是言含雙關,可以認為人們以墨涂鴉,文章不值一提; 也可體會為一事無成,即 “浮生空自忙”。【金盞兒】則寫醉態。他醉中見一個舞者,一個唱者,一個把盞者,一起喝得盡醉方休。他望三湘,見到 “黃鶴對舞仙童唱”。但是酒保卻什么都沒有看到,究竟他真的看到了,還是醉眼朦朧的幻覺?他是神仙,只有他自己知道。“黃鶴” 句用黃鶴樓典故,是說荀瓌在黃鶴樓,見西南有騎鶴仙人飄然而至,與他對飲。(見梁代任昉《述異記》)。黃粱夢也是我們熟知的典故,見唐人沈既濟傳奇 《枕中記》。在此用神仙典故,既符合主人公的身份,也暗示著道家對人生的看法。
上一篇:《后四聲猿·放楊枝》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唐伯虎千金花舫緣》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