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這首與其他《馬詩》,從內容到筆法,都有很大不同。其他多寫良駿不遇其時之悲,這首卻寫良駿難舍故主的深悼與苦衷。情調凄切,催人淚下。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項羽與劉邦爭雄天下,項羽兵敗自刎于烏江的故事:“項王駿馬名騅,常騎之……項羽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權(停泊)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項羽自稱)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不獨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自刎而死。”從記載中,可看出項羽英雄義氣,至死愛馬如故友之衷情。而本詩則從馬的角度,寫馬的本質、個性與感情。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這是寫項羽自刎后,亭長催榜(船槳),匆匆渡江而去時的情景:神駿的烏錐馬,見主自刎,依依難舍,向風流下悲哀的淚水。泣時“向風”而不“向主”,刻畫出神騅“目不忍視”之痛苦和表情。
這馬不僅有向風而泣的表情,而且詩人以“示現”之筆,讓神騅自己說起話來:“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君王”,是神騅對主人的稱呼;“解劍”,本作“解劍休戰”解,此處實為“拔劍自刎”的忌諱語。駿馬面對英主,實在不忍說出這大不吉利而令人悲酸的話,故以諱語出之。意思是,君王您“解劍”憤然而去,可叫我再到哪去找您這樣真正的英雄呢?哪里再找我的用武之地和知遇之主呢?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項羽雖以馬贈亭長,然羽既刎死,神騅必不受人騎也。二十余首中,此首寫得神駿。”王琦在《李長吉歌詩匯解》中說:“后二句代馬作悲酸之語,無限深意。”這些話都是很對的。這里說的“神駿”和“無限深意”,就是指其不僅寫出了神騅具有人的品格、感情,并且具有“識英雄”的慧眼;不僅具有識英雄的慧眼,而且能如人言,自述離失故主之痛,今后難于用武之苦。讀之催人淚下。
上一篇:元稹《離思五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施肩吾《望夫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