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孔尚任《桃花扇·余韻》原文與翻譯、賞析
(敲板唱弋陽腔介) 俺樵夫呵!
【哀江南】 【北新水令】 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駐馬聽】 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幾時逃。
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沈醉東風】 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墻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沽美酒】 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太平令】 行到那舊院門,何用輕敲,也不怕小犬哰哰。無非是枯井頹巢,不過些磚苔砌草。手種的花條柳梢,盡意兒采樵,這黑灰是誰家廚灶?
【離亭宴帶歇指煞】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桃花扇》 在末出第四十出之后增加 “續四十出” 《余韻》 一出,這是孔尚任別出新裁的創造。梁廷楠《藤花亭曲話》 評論說: “《桃花扇》 以 《余韻》 折作結,曲終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盡之意于煙波縹緲間,脫盡團圓俗套。” 的確,此劇至第四十出 《入道》 寫侯方域、李香君在張薇的經壇前重逢,并受張薇的指點而雙雙入道,全劇至此應該算是結束了。但是,作者意猶未盡,又增寫了一出 《余韻》,可以說是全劇的尾聲。此出寫南明滅亡后,蘇昆生在南京附近的牛首山、棲霞嶺打柴為生,柳敬亭在龍潭江上捕魚度日。順治五年九月十七日福德星君生日這天,蘇柳在江邊相會,適逢《桃花扇》 劇中人物老贊禮到福德神祠祭賽之后經過這里,三人相見,共話滄桑。老贊禮自彈弦子自唱 【問蒼天】 一段,柳敬亭自彈弦子自唱 【秣陵秋】 一段,蘇昆生則自敲云板唱弋陽腔 【哀江南】 套曲一套。楊恩壽《詞余叢話》 云: “《桃花扇》 結尾,一首彈詞,一套北曲,亦是悼南都。以余論之,似高于《芝龕記》 也。” 《芝龕記》 是清中期董榕所撰反映明清之際歷史的傳奇作品,情節繁雜,曲詞平庸,無法和《桃花扇》 相比,這里僅從 【哀江南】套曲來看,曲詞把全劇的離合之情、興亡之感渲染到了極致,曲詞典雅工麗,深沉婉轉,藝術品位也達到了頂峰。
蘇昆生對柳敬亭和老贊禮說,他自從同侯生、香君分別之后,三年沒有去過南京。前不久忽然高興,進城賣柴,路過明孝陵,看見那寶城享殿成了放牧之場; 路過明故宮,看見那皇城墻倒宮塌,已是滿目蒿萊; 路過秦淮河,看見那長橋已無片板、舊院已成一堆瓦礫。因此感慨傷心,自編一套北曲,名為 【哀江南】。但又標明用弋陽腔演唱,實際上是南曲化了的北曲。
第一支曲子 【北新水令】,唱的是蘇昆生挑著柴擔前往南京,沿途看見的景象。戰爭時期留下的軍營壁壘還依稀可見,有瘦馬臥在那空蕩蕩的壕溝里曬太陽,郊野村莊滿目蕭條,夕陽下一條古道通往城邊。南京城經歷了改朝換代的動蕩,已經不是舊時的模樣了。人還未走進南京城,歷史的滄桑之感已油然而生,這為整套曲子定下了基調。
第二支曲子 【駐馬聽】 是憑吊明孝陵的。明孝陵在南京城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蘇昆生的眼中,這里已經過野火的焚燒,墓旁的楸樹燒得枝枯葉焦; 山羊亂跑,原來看守陵墓的小太監早已無影無蹤; 陵前地面上到處是鴿子毛、蝙蝠糞和枯枝敗葉; 陵墓久已無人祭掃,墓碑的頂蓋也不知道什么時侯被牧童們打碎了。明孝陵是明朝在南京一帶有標志性的古跡,它如此殘破真令人感慨不已。
第三支曲子 【沉醉東風】 是憑吊明故宮的。在蘇昆生的眼中,那宮門的八根白玉柱已經倒下,宮墻的斷垣殘壁紅泥剝落; 地上到處是零零碎碎的琉璃瓦,殿舍的窗戶破爛不堪; 檐下棲息著燕雀,路上長滿了蒿草; 這里已無人看守,成為乞丐們落腳的地方了。回想起大明朝曾經有過的興盛與繁華,如今已成為遙遠的歷史,故宮的陳跡使人產生如古人所說的荊棘銅駝之感。
第四支曲子 【折桂令】 和以下的第五支曲子 【沽美酒】、第六支曲子 【太平令】 是憑吊秦淮河一帶的舊院的。【折桂令】 一曲寫蘇昆生眼中秦淮河畔的蕭條景象。這里原是南京城中著名的歌舞繁華之地,綺靡溫柔之鄉,而如今人去樓空,魂消夢斷; 窗欞間的破紙迎著秋風瑟瑟作響,門檻上的橫木已被潮水漚爛; 當年如花似玉的佳麗,賞心悅目的歌舞,如今都已煙消云散,無論是端陽節還是重陽節都變得冷冷清清; 野鳥亂飛,綠水長流,彩蝶曼舞,紅葉飄落,這些景致已無人前來觀賞了。【沽美酒】 一曲寫蘇昆生回想起那座著名的青溪長板橋,如今橋上長板連一條也看不到了,這橋已無人行走; 殘陽下,河岸邊,只剩一棵彎腰的老柳樹。【太平令】 一曲寫蘇昆生來到他曾經教香君唱曲的舊院門前,這里是他熟悉的地方,不用敲門,也不害怕有小狗出來咬他; 但是眼前卻是倒塌的空屋、干枯的水井和荒草青苔,原來他親手栽種的花條柳枝被人隨意折取當柴燒,破屋中好像有人在這里起灶做飯而滿是黑灰。以上三支曲子極力描寫秦淮舊院一帶的荒涼破敗的景象,給人以恍如隔世之感,這同此劇開始時《傳歌》、《訪翠》、《眠香》 等出中所描寫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七支曲子 【離亭宴帶歇指煞】 是總吊南明滅亡的。蘇昆生作為明朝的遺老,曾經在南京城中生活過,親眼目睹過明朝故宮的輝煌壯麗、秦淮風月的綺靡繁華,如今又親眼目睹了南京的殘破與敗落。興亡盛衰的巨大反差,引起他強烈的思想震撼。“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三句話就像當代電影的閃回鏡頭似的,形象地展示了富貴繁華由生到滅的快速演變過程。而他蘇昆生正是這一快速過程的目擊者。五十年間,南京城經歷了改朝換代的劇烈動蕩,風流夢斷,英雄魂消,烏衣巷、莫愁湖、鳳凰臺這些著名的勝景經歷了血與火的浩劫,也記下了歷史的演進和歲月的變遷。這些都在蘇昆生心中形成深沉的感嘆和巨大的傷痛,并凝聚到他自編的這一套 【哀江南】 套曲中。他要把這套曲子一直唱下去,以此寄托自己故國之情與興亡之慨。
蘇昆生唱的這一套 【哀江南】 同老贊禮唱的 【問蒼天】、柳敬亭唱的 【秣陵秋】 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問蒼天】 是老贊禮自編的神弦歌,即祭神時為娛神而唱。唱腔為巫腔,曲詞用 “三三四” 型的 “十字句” 式,其體例來自樂府里的神弦曲,其內容是老贊禮自述他在敬神時對于人生命運無常和社會世道不公的感慨。【秣陵秋】 是柳敬亭按照盲女彈詞唱法所唱的彈詞,曲詞用 “七字句”式,其體例相當于七言排律,其內容是敘述南明建都南京的那段歷史,中間寓以興亡之感。【哀江南】 套曲是傳奇中通用的曲牌聯套體,和全劇的曲詞體例保持了一致性。其曲詞由于是蘇昆生自敘親身經歷和現實感受,因此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桃花扇》 原刊本中此處有眉批云: “吊孝陵也,誰不墮淚? 吊故宮也,誰不墮淚? 吊秦淮也,誰不墮淚? 吊長橋也,誰不墮淚? 吊舊院也,誰不墮淚?”總之是說,讀此曲而不下淚的,那就是無情之人了。吊古傷今,人之常情,這套曲子如此牽動人們的情感,足以說明它不僅是《桃花扇》全劇中的絕妙好詞,也是古代戲曲作品中難得的絕妙好詞。
上一篇:《李太白匹配金錢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桃花扇·投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