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其一《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其一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
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①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
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②
其二
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車。
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③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待得漢廷明詔近,五湖同覓釣魚槎。
【注釋】 ①臘: 年終祭神。②犯: 沖犯。斗: 斗宿,二十八宿之一。槎 (cha): 用竹木編成的筏。③三戶: 指楚國貴族屈、景、昭三姓。熊繹國: 即楚國,楚武王名熊繹。
【鑒賞】 傅處士即傅山 (1602—1683),字青主,明末有名的大學問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為人講義氣,重節操,明亡后為道士,隱居行醫。他平時住土穴,穿朱衣,時刻表示對朱明王朝的懷念??滴醵?(1663),顧炎武游太原,在傅山故鄉陽曲和他相遇,賦詩酬答,聲氣相投,訂為知交。這里的兩首詩,即接到傅山贈詩后的和韻之作,第一首敘友情,第二首談國事。
第一首開頭四句全用典故,寫傅山兼喻自身。晉朝劉琨 (字越石) 被胡兵圍于晉陽,他吹奏胡笳,使胡人動鄉思解圍而去。這是說有軍事才于。阮籍(字嗣宗) 于曹魏亡后不愿仕晉,時常駕車獨出,遇到窮途無路時,即痛哭而返。這是比喻我行我素、堅持氣節和隱居的生活,也即顧炎武 《秋雨》 詩所說“何以解吾懷,嗣宗有遺音”。在詩的首聯中,“清切” 而 “窮愁”,窮且益堅,環境的窘困更磨煉砥礪人的情操,展示出高尚的遺民隱者形象。西漢陳咸在王莽篡位后仍用漢朝的年終祭典; 張良為韓國貴族,韓亡后散盡家財,以重金募壯士刺殺秦始皇。傅山和顧炎武,也正是陳咸、張良這種不忘舊朝、圖謀恢復的志士,在這個基調上,兩人一見如故。第三聯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在友情的敘述中作插敘,上句用李白 《憶秦娥》之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意,下句用杜甫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意,是作者瞻拜明朝故宮、皇陵和漫游各地的感慨。河山垂淚,滿目胡沙,能遇到知音尤為難得。傅山 《復惠佳什再如賜韻》: “天涯之子對,真氣不吾緘。”顧炎武極為重視這種友情,“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互為聲援,便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天涯海角均可相隨的朋友了,用不著徒然乘著木筏到天涯海角去尋求。在艱難的環境中,這是一種多么誠摯和難得的信賴!
第二首在友情基礎上,將個人交往拓展為歷史責任。開頭展現現實圖景,側耳聽關塞,滿耳是清人的胡笳,再也不見漢軍所駕的戰車在中原縱橫馳奔,不免愁上心頭,深為復國前途擔心。但作者的信心是不死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夏朝少康僅有一成即方圓十里的土地,仍使夏朝再度中興。作者自己雖如蒼龍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仍要行風播雨; 雖如老樹已年深月久,一到春天,仍要怒放鮮花; 他曾說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復國大計就一定要堅持! 這不僅是顧炎武的志愿,也是傅山的追求。有了這些頑強卓絕之士,何愁事業不成?他在結尾滿懷希望地想象 “待得漢廷明詔近”,朝廷論功行賞,要封他們做大官,而他和傅山已功成身退,一起到五湖 (太湖)去尋舟垂釣、歸隱林泉了。
這組詩尤其突出了真誠的友情與不屈的信念,充滿了對老朋友的摯愛和勸勉,十分親切感人。由于兩人都是一代大學問家,詩中旁征博引,大量運用典故,但又不顯晦澀,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同時,在友情中交織人生和事業的信念,最后歸結為富于理性的結論,是學人之詩的顯著特色。詩中還浸潤著不屈遺民的高風亮節,富于歷史感和現實感,長期激勵著愛國志士不屈斗爭的勇志。
文章作者:韓云波
上一篇:愛國詩詞《夏完淳·別云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李頎·古從軍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