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云陽上征去, 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 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 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 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磐石, 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 掩淚悲千古。
《丁都護歌》是李白所寫的一首現實主義詩篇。這首詩通過對纖夫在炎熱季節拖船運石苦情的描寫,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自己的豪奢享受而役使人民的罪惡,對下層勞動人民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首句提到的云陽,是太湖的交通要道。太湖石多孔穴而玲瓏剔透,是建筑園林、壘作假山、點綴庭院的材料。唐開元、天寶年間,統治者為營建宮室宅第,大規模征發役使勞動人民采運太湖石,以致成為人民的沉重負擔。詩首二句,點出拖船的地點和環境,描述纖夫們拖著船自云陽逆水北上,給讀者推出一幅纖夫拖船圖,其背景是商賈稠密的運河兩岸。兩種生活兩重天,形成鮮明的對比。
“吳牛”、“拖船”二句,則是把鏡頭推近,歷史地再出了一千多年前唐代纖夫的拖船之苦。讀者仿佛看到那是襤褸、疲匱的一群,他們背負青天,彎腰如弓,纖繩緊勒,根根筋絡暴突,挽纖拖船,幾乎是匍匐而前。讀到這里,我們仿佛感受到那灼人的暑氣,仿佛聽到那粗重的喘息聲。所以,詩人那語意沉痛的感慨——“拖船一何苦!”很自然的會引起讀者的共鳴,這“苦”字就是全詩的詩眼,它飽含著纖夫們辛酸的眼淚,融和著詩人深切的同情。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是對“苦”進行的具體描寫:盛夏時令,酷暑難耐,干渴之急,卻找不到一滴能止渴的清水。汗流如雨的纖夫們只能飲用那沉淀了半壺泥土的濁水,纖夫們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進行著奴隸般的勞動。詩人獨具匠心,選取了這一生活細節,其“苦”不言而喻,其控訴力量尤為含蓄。
“一唱”、“心摧”二句寫纖夫的心境。他們被強迫來拖船運石,卻僅僅是為統治階級修建宮室園林,悲苦之情油然而生,這悲苦的心境正與聲調哀切的《丁都護歌》相一致,所以口唱心悲,一曲歌聲一行淚,令人不堪聽聞。“摧”字用得貼切,表現出纖夫們內心感受到被撕裂一般的巨痛。
緊接著“萬人”、“無由”二句是說還有萬人采石,石頭源源不斷地采運,纖夫的苦難永無盡頭。
結尾二句是詩人直抒胸臆,大筆特寫這“磐石”多且大,是采不盡、運不完的。它給勞苦人民帶來的無窮苦難,甚至千百年后,人們都會為之悲痛不已。落筆沉痛,含意深遠。
全詩著力在“苦”字上,層層深入。基本采用白描手法,選取了富有特征性的典型材料,形象地再現了纖夫的苦難,有力地揭示了主題。語言質樸自然,不加雕飾,典故活用,淺顯貼切,既容易為人體會,又有極強的感染力量。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七哀詩·漢·王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