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寬·賦黃樓送李貞伯》原文賞析
維河有源星宿同,導河積石思神功。濁流汗漫失故道,積石卻與澶淵通。平郊脫轡萬馬逸,一夜徑度徐州洪。徐州太守蘇長公,夜呼卒伍登城墉。一身未足捍大患,豈無木柵兼竹籠。戲馬臺傍二十里,筑堤橫亙長如虹。高城不浸三版耳,挽回魚鰲仍耆童。防河錄成天有工,黃樓高起城之東。五行有土可制水,底用四壁涂青紅。太守登樓賓客從,舉杯酹水臨長風。河伯俯首受約束,不敢更與城爭雄。水流滔滔向東去,紓徐演漾殊從容。負薪投璧竟何用,漢家浪筑宣房宮。自公去后五百載,水流無盡恩無窮。我生慕公公不逢,安得置我茲樓中。穎濱淮海獨何幸,留得兩賦摩蒼穹。鳳池舍人今李邕,南行別我何匆匆。此邦萬靈日凋瘁,賴爾繼續前賢蹤。暇日登高倘能賦,封題須附冥飛鴻。
吳寬詩深厚恬雅,詩既規模于蘇,對蘇軾的行事亦倍加揄揚,本詩是一例。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敘事長詩,但真正寫到友人的僅僅詩末的六句,此外則是寫黃河泛濫成災與蘇長公的治河有功及其影響。大談古人事功而稍稍帶及友人,似是對友人的不恭。其實是希望友人“繼續前賢”。
“維河有源星宿同”至“一夜徑度徐州洪”為第一部分,共六句,重點寫黃河及于徐州的水患?!妒酚洝ぬ旃贂分杏小疤靹t有列宿,地則有州域”的語句,說明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系起來看的。首句就把黃河帶出?!包S河百害而無一利”,黃河河道的變遷而造成的水患,見于歷史記載的以粗略計達一千五六百次,其中當也包括了詩中所寫的這一次。因此,自古及今河水吞沒了難以數計的生命和財產。而對黃河的治理從遠古到明清一直到今天,歷朝政府都沒有停止過?!渡袝び碡暋酚小皩Ш臃e石”之句。積石,即青海的積石山,黃河繞流其東南側?!皩Ш臃e石思神功”,贊頌了遠古英雄治河的偉績。蘇軾于熙寧十年四月到任徐州,七月十七日黃河決堤于澶淵,泛濫成災,八月二十一日水至徐州城下。蘇軾在這次水災過后所作的《河復》詩的序文中談到了這次大水和吏民治水的情況:“熙寧十年秋,河決澶淵,注巨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絕流而濟,楚大被其害,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北驹娭袑懙降摹捌浇济撧\萬馬逸,一夜徑度徐州洪”,除“一夜”這個詞稍嫌夸張外,因為實際上一個月后洪水才流至徐州城下,此外無論怎樣形容都是不算過分的。
“徐州太守蘇長公”至“底用四壁涂青紅”為第二部分,共十二句,是寫蘇軾治水的經過及其成功。從詩中得知,在水患期間,蘇軾廬于城上,不分晝夜組織吏民筑堤抗洪。“高城不浸三版耳”,則見洪水幾升至城墻之頂。浸,淹沒。《史記·趙世家》: “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決者三版。”這里也是說這座僅有三版高的城墻尚未淹沒于水中。徐州地區這樣的大水災,一部分人免不了被淹。搶救生命和財產,必當是蘇軾這位太守的職責,“挽回魚鰲仍耆童”,是指對被淹老人和兒童的救護。二十里的防洪長堤,構筑起來談何容易;因為一切都是在有深水這一困難條件下進行的,可是畢竟筑成了: “戲馬臺傍二十里,筑堤橫亙長如虹。”這是蘇軾在洪水面前臨危不懼、沉著應戰,與全城吏民經過幾十晝夜備戰而樹立起來的豐碑?!澳緰拧焙汀爸窕\”乃筑堤材料,“木柵”用于打樁,“竹籠”內填石塊,適用于鞏固護岸工程的坡腳,應用時須將竹籠密排成行,并聯成整體。我國兩千年前的“都江堰”即有一部分以竹籠堆筑而成,此種結構形式至今仍有應用。蘇軾于洪水過后所作之《河復》詩序中說的水“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可想象到徐州城全體官民所經歷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斗,其間備嘗的艱難困苦。蘇軾的《河復》詩,一句都不涉及到這段苦戰經歷,這是他的謙虛,還是自認為太守的職守?吳寬根據史料,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詩人合理的想象,寫出了上述這些內容,實在是彌足珍貴。因為蘇軾在幾任地方官任上,頗注意于興修水利和民間疾苦。詩中所云“黃樓高起城之東”,那原是“防河錄成天有工”,是慶祝戰勝這場特大洪水而建造的;建于元豐元年,即徐州水患之第二年二月。此節之最末兩句“五行有土可制水,底用四壁涂青紅”,則是強調治水的物質和精神的力量,而在黃樓壁上柱上題的詩賦或繪制的彩畫以贊頌治河的偉績似終屬第二義了。
“太守登樓賓客從”至“留得兩賦摩蒼穹”為本詩的第三部分,共十四句,贊揚蘇軾此次治洪在當時和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詩人興高采烈地寫道:“太守登樓賓客從,舉杯酹水臨長風。河伯俯首受約束,不敢更與城爭雄。水流滔滔向東去,紓徐演漾殊從容?!边@樣敘述大致合理。這是因為金元以后黃河河道逐漸南移并固定下來,分東流和南流。初以南流為主,東流為副,終以盡斷南流,只剩東流,黃河水自河南原陽經汴、睢故道東出徐州由泗入淮流至大海。這樣,黃河總是沿著固定的河道滔滔然由西往東,只要經常疏通下游河道,則黃河不大可能釀成大災。這倒并不是因為蘇公舉杯酹水而河伯俯首聽命了,而是客觀上的兩個事實起作用: 蘇公組織下的徐州吏民筑的這道防洪大堤; 黃河下游有了固定的河道,而歷代又總在不斷地疏浚河道,包括明代在內。這層意思亦從詩中的“負薪投璧竟何用,漢家浪筑宣房宮”可以看出。漢武帝元光、元封間,黃河先后兩次決堤于瓠子(今河北濮陽縣南)。武帝于元封元年東巡封禪,曾祠神于萬里沙 (在萊州境)。漢武帝自萬里沙還,自臨決堤,沉白馬玉璧于河,以祠河神。(見《漢書·溝洫志》) 又見于《漢書·孝武帝紀》: “元封二年,祠泰山,至瓠子臨決河,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河堤。”這兩個故事,其實皆出于蘇公之《河復》詩: “萬里沙回封禪罷,初遣越巫沉白馬。河公未許人力窮,薪芻萬計隨流下?!痹娙诵攀帜閬?,作為對照或反證: 東坡用土制水,武帝用柴草塞堤;東坡舉杯酹水臨長風,武帝沉白馬玉璧祠河神,所得結果迥異,詩人之一褒一貶寓焉。這是一。其次,“防河錄成天有工,黃樓高起城之東”,自帶有慶賀勝利的意義; 而“漢家浪筑宣房宮”,自不必說耗盡民力物力,乃是為帝王自身的享受,于防治水患是風牛馬不相及的。這又是詩人的褒貶用意。在這樣的基礎上詩人說出了 “自公去后五百載,水流無盡恩無窮?!f濱淮海獨何幸,留得兩賦摩蒼穹”這類話,便有了足夠的分量。消弭了黃河的水患,則下游廣闊的土地給人民提供衣食和政府的稅賦之源,這真是“仁政”之大端,人君和官吏的最大職守。詩人自然也是贊美了蘇長公這位前賢關心和解決民瘼的政績。這也有助于我們理解“我生慕公公不逢,安得置我茲樓中”這兩句詩的真正含義。詩人欽慕蘇公的是他的為官清正與勤政的人格和精神。
“鳳池舍人今李邕” 至“封題須附冥飛鴻”為第四部分,共六句。這里寫到了比做唐代書法家李邕的詩人之友李貞伯。因其位居機要部門,又有接近皇帝的機會,希望其在“萬靈日凋瘁”之時,追蹤前賢,為民多作貢獻。雖離別匆匆,作者所述者不是離愁別恨,而是對友人寄托的厚望。作品遂脫離了一般情趣而自成高格。
綜觀全詩,在內容和形式上自有其特色。在內容上,古往今來的贈別信中,它是獨具匠心又是獨一無二的。作者對友人的一種寄托,通過一種極好的方式表達出來,表達得那樣的自然,又是那樣的真切。故本詩所起的作用是雙重的: 一方面在緬懷詩人所欽慕的前賢,一方面又寄托了對友人的信任和厚望,而兩者渾然一體?!锻踔狈皆娫挕份d東坡論淵時詩,有“初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之語,此語可用來品評吳寬的詩。其《王維吳道子畫》 中說:“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此又可用來理解吳詩的一般風格。吳寬以寫文章的氣勢、筆力寫詩,所謂“章法剪裁純以古義之法行之”。(《昭昧詹言》卷十一)這正表明他學得了蘇公“以文為詩”的特色。本詩篇幅恢宏,便于詩人馳騁文思,并以分合、收縱、跌宕、頓挫的散文章法為之,因而使這首古體長詩層次嚴緊,而又汪洋恣肆、波瀾起伏?!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有何等氣魄!作者所寫的是“人定勝天”的奇跡,則詩人又是何等的氣魄!故可以“事奇、義奇、人奇”許之!
上一篇:古詩《張弘范·讀韓信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介·踏災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