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抹霜林秋欲退,吹破胭脂,猶覺西風嫩。翠袖怯寒愁一寸①,誰傳庭院黃昏信。明月羞容生遠恨②,旋摘余嬌,簪滿宮人鬢。醉倚小闌花影近,不應先有春風分。
[注釋]
①一寸: 指心。 古人謂心為方寸之地, 故稱。
②羞容: “羞花之容”的簡稱。古人形容女子貌美,為 “閉月羞花之容”。
[賞析]
“煙抹霜林” 已是深秋,故說 “秋欲退”去,但胭脂般鮮艷的海棠花卻綻開笑靨,鮮紅的花朵迎風開放,使乍起的西風也顯得輕軟微弱了。“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詩句),宮女 “天寒翠袖薄”,怯秋風,愁黃昏,“誰傳”二字,含著無限的企盼與失望。
上片由海棠在西風中開放,寫到深秋黃昏時宮女們寂寥的心情。
這種寂寥,這種內心的愁怨,必然引起愁思萬千,不能自己。明月升起,照著嬌美的海棠花,但這些“閉月羞花之容”的宮女,只能倦倚花樹,溫習著思鄉之苦,身世之愁恨。作為太子的作者,這時也無聊賴。“旋摘”,即漫不經心地采摘,道出了作者此時的心境,貌似消閑中正顯出無可奈何打發秋夜的悵惘。“醉倚小闌花影近”,想借酒消愁解悶,醉后倚小闌,海棠花影近在眼前,醉意朦朧中,疑是春風吹破了胭脂,但仔細一想,春尚遙遠。“不應”,即“不是”,花在此時開放,并不是先有了春風的緣分。
下片由摘花簪花, 醉倚小闌觀花, 想到春風尚遠的愁悵。
詠物的詩詞,是要借所詠之物抒發作者的胸臆。古人也有人詠海棠,如蘇軾《海棠》詩,所詠的為春海棠:“東風渺渺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表達的是惜春之情,很單一,很顯明,也很直截了當。當然作者所愛惜的也包括一切善良美好的事物。《蝶戀花·九月海棠》所寫為秋海棠,她是迎著西風開放的,她還將經受西風的摧殘。作者借她傳達的感情卻不那么一目了然。
仁宗為成祖長子,長期居太子位,登極一年即去世。被立為太子后,雖屢有仁愛之舉,但郡王高煦、高燧日日伺機讒抅,使他的太子地位“瀕于危疑者屢矣”。盡管他口頭對人說不知有讒人,“只知盡子職而已”,但內心不可能沒有憂慮。作為太子,他的憂慮卻不能明言。《蝶戀花·九月海棠》就很委婉地表達了他這種心境。
詞的立意新穎。從字面看,“胭脂”、“翠袖”,有嬌花美女相伴,又有“明月”、“美酒”讓人陶醉,不能說不美好。但就在這些美景尤物中,人的“愁”是深入內心的,“恨”是綿遠無盡頭的。從詞的選材看,“摘花”、“簪花”“醉酒”、“倚闌”, 一系列動作, 皆宮中生活細節。正是這些小事,反映出作者的無聊賴,于看似無意中表達了深深的愁悵。結尾“不應”句更點出惆悵的根源。詞的寄托不可謂不深。此詞用字嚴謹工巧,“破”字、“嫩”字、“傳”字、“生”字等,都極生動傳神。韻律優美,形象鮮明,除主體胭脂般的海棠外,襯以翠綠色衣袖的宮女,明月下摘花、插鬢、依小闌觀花等等,都形成一幅幅美的畫面。故后人評此詞“娟秀絕倫”(清王弈清《歷代詞話》卷十)不為過也。
上一篇:南唐國主·李煜《虞美人》
下一篇:唐高宗·李治《謁大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