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②。
花蓋飛團影③,幡虹曳曲陰。
綺霞遙籠帳,叢珠細網林④。
寥廓煙云表,超然物外心。
[注釋]
①大慈恩寺: 故址在長安 (今陜西西安市)。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李治為皇太子時,為文德皇后建造。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師從西域返回并把佛經翻譯完成后,奏請建造高二百尺之大塔于寺中,收藏他從印度求得的經論梵本及佛舍利。
②日宮、月殿: 形容建筑的宏偉富麗。
③花蓋: 即華蓋, 皇帝乘輿(車子) 上的車篷。 崔豹 《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
④“叢珠”句: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聞義里》引《道榮傳》,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屠 (塔),初建成時用真珠為羅網,覆于其上。此用其典。林: 叢林,寺院的別稱。
[賞析]
唐王朝佛道并崇,道教奉為教祖的李耳(老子),唐王室附會為他們的祖先,尊稱玄元上帝。而后世敷衍為 《西游記》 的玄奘三藏西天取經故事,亦即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李治這首詩,和玄奘取經有一定聯系。玄奘于貞觀三年(629)西游求法,貞觀十三年才返回長安,獲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奉命“于宏福道場披尋翻譯”。后玄奘居大慈恩寺,皇太子李治以之為慈恩寺上座(寺主),見 《全唐文》卷907玄奘《謝皇太子令充慈恩寺上座啟》,充分反映了唐王朝與佛教的關系。
高宗即位后,玄奘奏請在大慈恩寺建造寶塔,收藏由西域帶回的佛經梵文原本及求得的佛舍利。
首二句寫大慈恩寺建筑的巨大、高峻和華麗,比擬為日宮、月殿。萬仞、千尋都是極言其高大。
中四句則鋪敘車駕游從供張之盛況。據 《新唐書 ·車服志》:“ (天子乘輿之出)設障塵青蓋三層,繡飾上設博山方鏡,下圓鏡,樹羽輪金根、朱班重牙。左建旗十有二旒,畫升龍,其長曳地。”又該書《儀衛志》稱: “ (乘輿)首尾廂皆絳引幡二十,引前十,掩后十。”正與詩中的華蓋、虹幡相合。意謂奔馳的車蓋,仿佛是一團飛動的云影,曳地的長幡就像自空垂下的彩虹。天邊的晚霞映照著繡幕錦帳,珠寶妝扮的叢林 (寺院之別稱)也顯得格外的華美。眼前的景象真可說是花團錦簇,妙相莊嚴了。然而作者著意用濃筆重彩描摹的繁華,并不是他的終極目的,而只不過是一種鋪墊之筆,旨在襯托出下文的悠然遠韻。賦筆文心,頗為高卓。
結尾兩句,詩人的目光轉向了寥廓的天宇,一縷擺落塵世的紛華而超然物外的思緒,驀然從心頭升起。由于有前面四句的襯托,形成了巨大的背景反差,因而愈加顯示出主人公胸襟的高遠。這是詩人本身的悟性呢?還是宗教的威召呢?就請慧心的讀者去細細品味吧。
上一篇:明仁宗·朱高熾《蝶戀花·九月海棠》
下一篇: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賦得草色遙看近卻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