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公無渡河》原文與賞析
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堙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 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在古老的黃河之畔,發生過一幕驚心動魄的悲劇:一位“白首狂夫”,在早上“披發提壺”,竟想徒步橫渡滔滔黃河!惶急的妻子趕來,未及阻止,無情的浪波已將他吞沒。悲慟的妻子因“援箜篌(古撥弦樂器)而歌”: “公無(毋)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情極為悽愴。歌畢,亦投身急流而死——這便是樂府古曲《公無渡河》 (又名《箜篌引》)的“本事”。
這傳說感動了許多詩人。自梁至唐,劉孝威、張正見、王建、李賀、溫庭筠等,均以此題作過悲慨動人的歌詩。但最怫郁壯浪的,還當推李白這一首。
表現白發狂叟的渡河悲劇,必先渲染黃河的“波濤”和“風威”,這幾乎成了寫作《公無渡河》的常例。不過,大多詩人所著力描摹的,畢竟都是眼前黃河的實景。李白的開篇,卻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這是“四瀆之長”現身荒古的第一次逞威,它似乎立誓要在世界打上它狂暴不羈的個性烙印,故來勢格外兇猛。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 (今山西河津縣西北)。真是“二強相遇勇者勝”,詩人只寥寥兩筆,便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它因此帶來了滔天的洪波,吞噬著無數生民。“波滔天,堯咨嗟”!——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勛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于是,一位肩扛巨斧、褲管高挽的英雄“大禹”出現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本可以激發詩人的許多奇思(何況李白又是那樣愛奇! )。但此節重在描述黃河,故詩中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帶過,以表現桀驁狂暴的洪水在這位英雄腳下的馴服。不過,詩人也沒有忘記,在“殺湍堙洪水”的近景上,添幾聲大禹之子“兒啼”的“畫外音”:一位為公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風貌,由此躍然紙上。黃河的荒古之害從此驅除,但仿佛是為了報復后人似的,它的浪波在洶涌歸道之際,卻在兩岸留下了“茫然風沙”!
以上一節從荒古的河害,寫到滔天洪水的平治。吐語壯浪,思緒悠悠。不僅展示了黃河那西“決昆侖”、東“觸龍門”的雄奇之境,更讓讀者從它“波滔天”的歷史危害中,領略了它所獨具的狂暴肆虐之性。這樣一條曾經決蕩荒古的大河,一旦被大禹約束在狹窄的河床之間,將會激蕩起怎樣沸怒的濁浪!而今,那白發之叟,竟想“憑河” (涉水渡河)而渡,難道就不怕被它吞沒?詩之后一節,正以極大的困惑,向悲劇主人公發出了呼喊: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這呼喊來自詩人筆底,讀者聽去,卻分明幻作了“狂夫”之妻的陡然驚呼! 因為詩人緊接狂夫“臨流”之后,便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詩的情景發生了驚人的突變:在轟然震蕩的浪濤聲中,詩人自身隱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慟而歌的蓬發婦人:“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水邊)。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 公乎!掛罥(juan,懸掛)于其間!”詩中以夸張的筆墨,痛訴狂叟的溺死浪波、流浮東海,終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鯨齒冤魂。這景象是恐怖的。何況又從“授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慟哭聲中寫來,更覺有一種天旋地轉、惻怛號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聲聲震顫在讀者耳邊,實在令人不忍卒聽。這效果均與詩中突然改變人稱,化為狂夫之妻的號泣口吻有關。連詩人自己也仿佛寫不下去了,故結尾一變雙行之體,只寫了孤單的一句,便擲筆而嘆: “箜篌所悲竟不還!”
全詩就這樣結束了。黃河的裂岸濤浪卻還在洶涌,“狂夫”之妻的惻怛號泣還壓過浪波,在長天下回蕩!
究竟是什么契機,觸發了李白的詩情,要借用 《公無渡河》之題,寫下這首狂放、怫郁的悲歌?從詩中對黃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頗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齒若雪山”的“長鯨”,好象更是另有所指。倘說它是對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亂的隱喻(如《北上行》一詩,即以“奔鯨夾黃河”喻安祿山之亂軍),那么“臨流” “憑河”的“披發之叟”又喻指誰? 或者這只是一首抒寫《公無渡河》“本事”的悲歌,并無其它寄寓之情?這對今天的讀者來說,始終是一個難解之謎。由于此詩的創作背景不明,我們自不必作穿鑿附會之說。但不管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 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經過李白的再創造,帶有了更強烈的悲劇色彩。那位“狂而癡”的披發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著什么。他那妻止渡河“苦渡之”的執著精神,以及終于尸流“海湄”、“掛罥”鯨齒的毀滅遭遇,總令人們油然升起一種近乎“崇高”的悲壯感。與其將他視為“狂癡”,不如說是一位在追求中生死不回頭的高不更恰當些么?
上一篇:《劉希夷·公子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頎·別梁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