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王國維
勸君惜取鏡中姿,三十光陰隙里馳。
四海一身原偶寄,千金三致豈前期。
論才君自輕儕輩,學道余猶半黠癡。
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愛誦劍南詩。
《題友人三十小像》共二首,這是第一首。友人為羅振玉(1866—1940)。王國維從家鄉海寧到上海,入羅振玉所設的“東文學社”,自此成莫逆之交。
此詩雖屬題贈性質,但包含了深沉的哲理性內涵。首句“勸君惜取鏡中姿,三十光陰隙里馳”,因詩題于友人三十歲以后,故回顧前塵,猶有“日月擲人急”之感。次句“四海一身原偶寄,千金三致豈前期”,一身偶寄海內,哪里希望招引千金財富呢?這里隱寓了《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的故事?!叭恪闭?,一在越,苦身戮力,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霸;二“浮海出齊”,苦身戮力,父子治產,“致產數十萬”;三“止于陶”(定陶),“父子耕畜”,復“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而范蠡這所以“三徙”,乃由于“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命,不詳。”王氏取其意而張之,以“豈前期”表明眼前富貴榮名,乃身外之物,非我所望。此又豈后世奔競鉆營,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一切但講“實惠”、不顧廉恥之徒所能望其背項的呢?
三句“論才君自輕儕輩,學道余猶半黠癡。”前句講羅振玉的才氣極高,后句言自己“半黠癡”。詩人自況介于“小黠”與“大癡”之間,既不以小黠自限,故能不陷于大癡;又非全智全能,仍需以“學”破“癡”。末句“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愛誦劍南詩。”“劍南詩”,《劍南詩稿》的省稱,為陸游生前自編之詩集,后由其長子擴編為九千三百多首。王國維早年酷愛陸游詩,羅亦深愛陸詩,十六歲前后曾自號“陸庵”,并集陸句“外物不移方是學,百家屏盡獨窮經”為楹聯。這里雖僅及于對劍南詩的同癖,實卻揭示了羅、王二人交誼的“奧秘”,即盡管兩人年齡不同、經歷各異、地位懸殊,其所以能陌路相逢,一見如故,且終身不移,就在于彼此均有“志學”之趣,并由“志學”發展為“以學術為性命”,“以古器物為性命”。當然,王、羅由學術上的“同氣相求”而變為政治上的“氣味相投”,辛亥革命后,一道做了前清“遺老”,那是不足為訓的。
從這首詩可見王、羅的友情是建立在相知基礎上,他們感到學術上有同好,為人上是同調,事業上是同道,這才有相交之深,相處之久。他們結成的“金石之交”,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一直傳為佳話。
上一篇:《題烏江亭·[唐]杜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孟浩然宅·[唐]張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