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zhǔn)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原詩題提供了寫作此詩的線索:“予頃從穰下移蒞河陽,泊出中書,復(fù)領(lǐng)分陜。惟茲二鎮(zhèn),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帶之地也。每憑高極望,思以詩句狀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絕句,書于河上亭壁。”截取原有的長詩題的最后一句作為現(xiàn)在的詩題;原有“四絕句”,分寫四季景物,這一首是詠秋景。詩人于景德三年(1006)貶知陜州,此詩當(dāng)在貶所中所作。
這是一幅秋天山水圖。詩人登高遠望,所見景象開闊,用疏朗清遠的筆觸加以藝術(shù)的勾畫。詩篇不以精微見長,但是,江山勝景卻給人深刻印象。詩人落筆把境界推展開去,“岸闊檣稀波渺茫”。“檣”是桅桿,引申為帆或帆船。江面開闊,帆船稀疏,也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波渺茫”的浩淼無涯。這句詩寫大景、闊景、遠景,先從景句入手,然后一筆挽回到詩人身上,“獨憑危檻思何長”。危是高聳的樣子,詩中出現(xiàn)了詩人獨依高樓的孤寞形象。“思何長”表明了詩人幽思的深長,是他貶謫后怨憤心緒的特定顯示。而深長的幽思又是和浩茫的江上景相交融的,具有情景相生的特點。首句和次句之間江水渺茫和獨憑危檻的大小反差愈是鮮明,就愈是顯示出詩人心情的郁結(jié)。
宋代著名美學(xué)家郭熙在《山川訓(xùn)》中說: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寇準(zhǔn)的這首七絕正是運用了美學(xué)上的原理,以畫意寫詩。近樹濃涂,遠樹淡抹,第三句“蕭蕭遠樹疏林外”,不僅符合審美原理,而且點出了秋景的季節(jié)特征。在煙波蒼茫,蕭蕭遠樹的映襯下,“一半秋山帶夕陽”,夕陽西照,半山受光,半山背光,明暗隱顯,掩映生姿。詩人把煙波、疏林、夕陽、秋山交織在一幅畫面里描寫,整體感很強,空闊而充實,景象上突出的是秋氣蕭瑟,而這又是為著顯示詩人內(nèi)心的郁悶之情,使情景得以水乳交溶。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詩“憑檻”的取景法和杜甫《七絕》“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取景法等,以門窗屋宇作為觀照點,顯示出中國古代詩人觀照外景時的獨特審美方式。這是我們在鑒賞時要悉心留意的。
上一篇:無名氏《雜詩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司馬池《行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