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劉基·古戍》鑒賞
劉 基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這首五律,大約寫于元代末年。詩歌描摹了邊城蕭索、凄涼景色,是當時元末動亂社會的反映。以下分聯講說。
****
首聯:戰火漫天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
這里的連山火,指的是遍地戰火;殷地笳,是說軍中胡笳之聲震天動地。“殷”(yǐn引),震動聲。司馬相如《上林賦》有云:“殷天動地”。這是說,不論是古昔軍事邊城,還是當今新興城鎮,都籠罩在一片戰火硝煙之中。
頷聯:農村凋蔽
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
“九州”與“四海”兩句,在詩律上是一正正相對的對偶聯;在語義上是相生相釋的互文句法。它都是說華夏大地“虎豹橫行,桑麻不栽”,農村是一片凋蔽敗象,廣大人民正處于火熱水深的死亡線邊緣。
頸聯:江山蒙難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這是說,天遠云低,莽莽草野盡蕭索;江寒空寂,茫茫平沙蓋冷雪。這是什么景象?原來的華夏大好河山,橫遭鐵蹄蹂躙,現今正在蒙難! 何以見得? 因為,在這一聯,詩人用“比”法言事,透過那些喻象與意象,令人看到的是它要提示人們的本質之象。
尾聯:時代春天將至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在這聯上,詩人化用了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意,略加改易,成為全詩的結尾。這是詩人匠心的表現。別忘記,劉基既是一名杰出的散文家、詩人,他更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軍事謀略家。他的詩人的敏銳和謀略家的天賦,對元末社會進行了縝宻觀察,得出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即:得道者存,失道者亡。詩人在此預告大家:元蒙社會易代風云即將到來!
這是本篇的“詩眼”所在,也是此詩終極的主旨。
****
從這首詩和他其他詩文得知,劉基的文學創作原則是:有益于社會為其出發點,重視思想內容,為其主要準則,當然也不廢棄形式美的追求。所以,劉基詩文的共同特點是:時代氣息濃,內容比較充實,具有真情實感。葉蕃說其詩,“或憤其言之不聽,或郁乎志之弗舒,感四時景物,托風月情懷,皆所以寫其憂世拯民之心”。(《寫情集序》)為此,特再引劉基的另一首五言古風《感懷》于下——
古人盜天地,利源不可窮; 今人盜農夫,歲莫山澤空。紛紛九衢內,連袖如長虹; 共笑沮溺鄙,各事浙冶雄。悠悠方自始,兗兗何時終?
這首詩也是寫于元代末年。詩人從社會暴露的種種反常現象,有感于元代統治階級只知酷殘地壓榨和掠奪人民,不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反而恥笑躬耕士人的俗鄙。于是,寫下了這首古風,給予無情的揭露,且表示自己的愿望:及早結束這種統治! 詩歌的末句告知大家詩人的這個心愿。
上一篇:《清代詩歌·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二首選一)》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錢謙益·后秋興之十三(疊)(八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