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錢謙益·后秋興之十三(疊)(八首選一)》鑒賞
錢謙益
海角涯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寄銀輪哭桂花。
此詩作于康熙初年(1662)。作者自注:“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訛言繁興,鼠憂泣血,感慟而作,猶冀其言之或誣也。”壬寅,即康熙元年。在此前一年(辛丑),明永歷帝朱由榔被殺于緬甸,南明最終滅亡。本詩即詠此事。
錢謙益喜學杜甫詩歌,對于杜甫的《秋興八首》一組詩,他曾多次用杜之題疊韻成詩,故名自已的詩為《后秋興》,共計十三疊,一百零四首,編為《投筆集》上、下兩卷。此篇選自十三疊中的一首。
****
首聯:借宋喻明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崖山,也稱崖門山,位于廣東新會縣東邊大海中。南宋末年,張世杰奉帝昺退守于此,后為元兵追擊,陸秀夫負帝昺沉于海中,于是,南宋滅亡。
在此,詩人借南宋之典實,喻明永歷帝的被殺,明王朝也最終消滅。
頷聯:清代明而立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這里的魚腹,用的是楚辭之典,《漁父》有句云:“寧赴淚流,葬于江魚腹中。”龍涎,是一種香之名,據《香譜》云:“龍涎,香品最貴,出大食國(指阿拉伯帝國),多亦不過數量,上品曰泛水,次曰滲沙。”據說,此香之可貴,是由于拾“龍之遺涎”做成的。在宋高宗紹興時,外國貢品中就有此種“龍涎香”。槎(chá查),木筏,此泛指舟船。這一聯大意是說,看看故朝,再欲葬身魚腹捐軀報國,已無寸土;展現新朝,至今外國已遠涉重洋攜香來朝進貢。這是說,清朝已經統治了全國,還能控制海外,國基已固。
頸聯:易漢幟為胡笳
望斷天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這是說,抬眼遠眺大河上下,已見不到漢人旗幟,卻能隨處聽到胡笳之聲。它把一個好好的“日”與“月”都吹殘了。意謂“明”字已分成兩半,暗喻故明已經滅亡。胡茄,笳,軍隊中吹奏的一種樂器。古代稱北方或西方民族,泛稱為“胡”。“胡笳”,即指北方民族的樂器。此指滿族。
尾聯:暗悼“折桂”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嫦娥,亦作“姮娥”,神話中后羿之妻。后羿從西母娘娘處竊得不死之丹,被嫦娥偷吃后,即奔月宮(《淮南子·覽冥訓》)。這里,作者借以自況。銀輪,即月之別稱。桂花,傳說月中吳剛砍斫之桂樹。這里,暗指永歷帝朱由榔,因他封為桂王。
詩人賦詩至尾聯,深感大勢已去,朱明滅亡已成定局,自己已成為無依無靠“無歸處”的浪子或棄婦,擺在自己面前的最后一條路,就是:在凄寒月光下,獨倚桂樹哭蒼天——為永歷帝灑淚。
****
錢謙益是清初詩壇最早詩人,在明末已負盛名,后主盟文壇數十年。他與吳偉業、龔鼎孳并稱“江右三大家”。他是達官兼詩人,投降仕清后,士林譏為“有才無行”。在清廷雖仍任禮部侍郎,但心境并不平靜,不久辭歸。好友黃宗羲認為他晚年有所改變,曾為他作《八哀》一律。他推崇杜甫詩歌,狂和杜之《秋興八首》,以八首為一組,連賦十三組,計一百零四首,題為《后秋興》,編成《投筆集》。在其中,他竭力向國人表示恢復故國的愿望,并詛咒清廷和吳三桂。因之,他的詩文在乾隆時遭到了焚毀。但是,在漢人心目中,他的民族罪人之名,終難洗刷。
本書選讀的這首七律,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正代表了錢詩后期創作水平和思想狀況。他的詩風格與晚唐或宋詩有許多相似之處,其中若干詩作有某些創見,詩藝也較為諳熟。
上一篇:《明代詩歌·劉基·古戍》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沈德潛·吳山懷古》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