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明山水詩鑒賞
高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①,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郁塞何由開? 酒酣走上城南臺②。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③,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 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時來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啟被召參加編修《元史》來到金陵。此詩即是他在金陵期間寫的。詩人在這首詩中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寫新都金陵形勝,虎踞龍盤,雄偉壯觀。詩人登上雨花臺,遠望長江,吊古撫今,追想六朝興廢,嬗替變遷,不覺生出無限的感慨,同時又為國家的重新統一而感到慶幸和忻喜。
為適合抒發酣暢淋漓的熱烈情感,此詩采用歌行體,寫得既波瀾起伏,又 一氣呵成,全詩充溢著 一種激情和氣勢。
前六句主要是寫金陵的江山形勝之壯美。詩人并非靜止地、孤立地描寫山水之美,而是寫出了山水的動態美、流動美。山原本是靜止不動的,然而,高啟將流動的長江與靜止的鐘山連在 一起寫: “山勢盡與江流東”,使靜止的鐘山也具有飛躍流動之美:“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接著,詩人進 一步寫道: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這真是神來之筆! 將無生命的江山寫成互相爭雄、各不相讓的英雄。詩人以擬人化的筆法,不僅寫盡了江山的壯美與動態美,而且為下面詩句中歷代群雄稱霸金陵的感喟作了環境的渲染和情緒的鋪墊。
從 “秦皇空此瘞黃金” 到 “幾度戰血流寒潮”,主要是回顧金陵六朝興廢,歷代變遷,抒發詩人思古之幽情。面對金陵勝跡,自然生懷古之情,這是詩人情緒的合乎邏輯的發展。“秦皇”句用了一個典故,《丹陽記》載: “秦始皇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氣,故曰金陵。”這是金陵地名的來歷。此二句是說秦始皇徒然在此埋金以鎮金陵的王氣,而吉祥美好的氣象至今旺盛不衰。這里的“王”讀作wàng(旺),通“旺”。詩人為排解抑郁的情懷,于酒酣后走上雨花臺,眺望著遠處的荒煙落日,一種悠遠綿長的懷古之情不覺油然而生。接著又極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憑藉長江天塹的金陵城的形勢險要:“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把金陵城下的長江怒濤,比作千群武騎,已是氣勢不凡,“誰敢渡” 一語似聞立馬橫刀之將軍一聲怒喝,大有張翼德喝斷當陽橋之雄風! 按說,如此險要之形勝,金陵當固若金湯了吧?可是偏不,詩人筆鋒一轉,急轉直下,竟出現這樣的詩句: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這里用了兩個典故。“黃旗入洛” 的典故見《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據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載: 刁玄誑國人曰: “黃旗紫蓋見于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 又言有童謠曰“吳天子當上”。孫皓聞之,喜曰: “此天命也。”即載其母妻子及后宮數千人,從牛渚陸道西上,云青蓋入洛陽,以順天命。行遇大雪,道涂陷壞,兵士被甲持杖,百人共引一車,寒凍殆死。兵人不堪,皆曰: “若遇敵便當倒戈耳。” 皓聞之,乃還。“鐵鎖橫江”是說太康元年(280),晉武帝派王濬伐吳。吳人在長江險要處用鐵鎖橫截,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戰艦。由于晉兵俘獲吳間諜,盡知其情,王濬便用大木筏掃除鐵錐,又縱火燒斷鐵鎖,于是晉兵沿江而下,終于滅吳。吳主孫皓投降后,全家被迫西遷洛陽。這兩句是說黃旗入洛究竟是什么好征兆呢? 原以為是滅晉的吉兆,結果反為晉所滅。鐵鎖橫江也終于未能阻擋晉兵南下,哪里有什么天塹之險,金湯之固呢? 此兩句直如懸崖瀑布,一落千丈,與上兩句形成強烈的反差,使整個詩意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同時,還表現詩人忠于史實的嚴肅態度,表現他不迷信天命,不迷信天塹的進步的歷史觀。
詩人縱觀歷史,從三國時代的吳、東晉到南朝的宋、齊、梁、陳,它們都以金陵(建康)為首都,昔日美輪美奐的宮殿,如今生滿蒿草,滿目凄涼。這是詩人面對六朝遺跡所抒發的黍離之悲。詩人慨嘆歷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乘時而起,割據爭雄,有多少次戰血與寒潮一起涌流! 讀到這里,我們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面對歷史陳跡正陷入深沉的思索,仿佛可以聽到他所發出的無窮感慨……
仿佛剛從戰亂的噩夢中醒來,最后四句表達了詩人對四海一統,天下太平的由衷的慶幸和喜悅的心情。“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安徽鳳陽人,依郭子興據濠州起義,所以說“起南國”,即起兵南方。“禍亂初平事休息”,就是說推翻了元朝,平息了戰禍,開始從事休養生息。詩人滿懷喜悅地唱道: 我這輩子有幸遇到圣君起兵南方,消弭戰禍從事休養生息,從今后全國統一,再不用長江來分南北了。歷經戰亂之苦的人民盼統一,盼太平盛世如大旱之望云霓,高啟的這幾句詩唱出了當時廣大人民的心聲。但他絕未料到,后來竟被他熱烈頌揚的 “圣人”——朱元璋冤殺了。
上一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盧宗回《登長安慈恩寺塔》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