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荊州博物館》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荊州城內的開元觀。據史料記載,開元觀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2年),觀內有“雷祖殿”、“三清殿”、“天門”等主要建筑,1958年辟為博物館。經修葺擴建,現占地70余畝,建筑面積近20000平方米,全館布局以雄偉壯觀的陳列樓為中心,在北邊新修了園林式的珍品館,其外觀均為紅墻綠瓦,飛檐翹角,具有中國古代建筑的典雅風格。館藏文物逾10萬件,其中屬于國家一級和稀世珍品有二百多件。如蜚聲中外,至今依然金光閃爍、鋒利無比的越王勾劍等戰國兵器;世界兵器史上最早的戰國連發弩機;種類繁多、工藝精湛,距今二千三百多年的戰國絲綢;占全國出土總量2/3的戰國彩繪漆器;數量居全國之首的楚國竹簡;有長埋于地下二千多年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漢男尸,等等。該館現辟有荊州地區出土文物、鳳凰山168號西漢墓和珍品等專題展覽。荊州地區出土文物展覽,以楚文化為中心,從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漢早、中期,主要文物為青銅禮器、兵器、漆木器、樂器等;鳳凰山168號西漢墓展覽,是以該墓隨葬的文物和古尸為主的;珍品展覽主要陳列古代絲織品,其數量之多、年代之久、質量之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此外,還有越王勾劍、大量漆木器及其它珍品。該館年接待觀眾達60萬人次,是國內外所矚目的大型歷史博物館之一。
〔現代散文〕 早就聽說荊州博物館是座文物寶庫,今年七月初,我作為一名文物愛好者,終于有幸到該館參觀。豈知不看則罷,一看令人驚嘆。我首先要提到是的絲綢寶庫。據了解,1982年9月,荊州博物館會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荊州地區江陵縣馬山磚瓦廠發掘了一座戰國楚墓,出土了一大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花樣之新穎,保存之完好,均為我國考古史上所罕見,被譽為我國古代的“絲綢寶庫”。在該館的珍寶館內,我看到了這些絲綢的部分真品。真沒想到,這些在地下長埋了兩千多年的絲織物,其色澤居然如此絢麗。從圖案上看,不僅有素潔大方的幾何紋,也有結構復雜的人物花卉,其表現手法既有刺繡,也有提花。絲綢品類有絹、紗、羅、綃、緞、滌等,顏色多達十余種,并巧妙地運用了滌飾、練染等工藝技術。不僅如此,這個絲綢寶庫的刺繡成衣,通幅圖案的多彩織錦,緯線起花針織滌帶,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絲綢中均屬首見。說實話,面對這些繁錦華貴、五彩繽紛的古代絲綢珍品,我真有一種試穿為快的非份之想呢。
這批出土戰國絲綢,最典型地體現了楚文化的風格和光彩。有一件編號為N2的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綃面衣,其繡紋主要為龍和鳳,龍鳳兩兩對稱,按公共對稱軸排列。圖案生動、色澤絢麗、鳳頭龍尾,羽毛鱗爪,無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全幅構圖十分嚴謹,并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為一幅難得的刺繡佳作。另一件編號為N9的龍鳳虎紋繡羅單衣,是在素羅地上繡出花紋圖案,素羅的經緯密度為J46,∅0.15毫米;W42,∅0.05毫米,這一指數即使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紡織工藝中也屬佼佼者。是的,面對祖先創造的這些精美杰作,我仿佛看到了手拈繡針的江南姑娘,也仿佛看到了頭綰高髻、口含絲縷的楚國繡女,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
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文物專題陳列館,又是使游人駐足的展地。這里共陳列有500多件精美的文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西漢古尸。這是我國繼1972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尸后的又一重大考古收獲,也是迄今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男性軟尸。他何以保存不腐,一些科學家雖作了縝密研究,但這一問題至今仍是個謎。古尸出土時,同時出土了一雙麻鞋,這雙鞋為雙關翹頭方履,鞋面及底、墊、幫均為麻織,鞋底有磨損的痕跡,當是死者生前穿過的。它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麻鞋。
荊州博物館的主陳列大樓,令我久久不愿移步。每參觀一件文物,都宛如跨越一道歷史的門檻,把我的思緒牽往遙遠的過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于江陵虅店出土的彩繪漆雕小座屏,以及許多我不知道具體出土地點的器物,如大型漆木質的虎座鳥架鼓、漆雕彩繪蛇的木質彩漆鴛鴦豆、彩繪魚紋漆羽觴、龜盾、大武銅戚、樂器漆瑟、25具1套的彩繪石磐以及薄如蛋殼的屈家嶺蛋殼彩陶等。這座大樓我整整看了兩天,作為參觀,時間可謂不短,但我總覺意猶未盡。就說那25具1套的石編磬,磬聲清雅,享譽世界。當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太空中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這一套編磬演奏的。面對這稀世珍寶,我久久舍不得離去。
(歐實)
上一篇:詠《蕪湖·荊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荊州》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