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張可久·[南呂]金字經·春晚》鑒賞
張可久
惜花人何處? 落紅春又殘。依遍危樓十二闌,彈,淚痕羅袖斑。江南岸,夕陽山外山。
這支小令寄調《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詞中也有[金字經],就是由曲牌轉為詞調名的。曲調的字數定格為:五、五,七、一、五,三、五,共七句六韻。平仄同部互協。[南呂]宮也是元曲常用的六宮之一,聲情多為感嘆悲傷。
這首《春晚》小曲,只有七句,最長的句子也只有六言,最短之句只有一字。其篇幅是最短小不過了。但是,它的含蘊并不單薄,于寥廖數語中卻表白了心境之凄涼和對遠方情人的懷念。
* * * *
這首小令文字淺顯,不用多加詮釋,而作者所營造的曲的藝術境界,雖不稱寬大深遠,但也幽美悅人。當然,這不屬于悲劇性的“幽美”,表現了一個“由春歸引起傷感”這樣的主題。
“惜花人何處?落紅春又殘。”這兩句,開腔就把曲中人物請了出來?!跋Щㄈ恕笔钦l?他就是被懷念的在遠方的戀人?!奥浼t”,指的又是什么?僅僅是指“凋謝的花朵”嗎? 當然,在此不能作如此就事論事的理解。因為,這是思婦自指,意思是說,春去秋來,一年復一年,春花很快老殘了,“人老黃花瘦”了。于是,就出引下面那些“倚闌”、“彈淚”和“袖斑”等等無窮感傷之詞。所以說,對“落紅”二字的準確理解是很重要的,它關系著對本曲題旨的深刻認識。
* * * *
這是一首有類宋代小詞的散曲,寫得極為優美,其意境也很引人。那么,它的“凄美”意境,又是怎樣營造的呢?
這個小令的“凄美”意境,其實在曲題上就已透露了,只要讀者細加審視,就不難覺察。這就是作者抓住“春晚”兩字大做文章。“春”本來是極為美好的,可是,其與“晚”配搭,其意其味就不大一樣了。試想,春,到了晚暮之時,還不令人惋惜,令人凄愴?曲子就是沿著這樣的線索,去營造一個既優美又凄愴的藝術意境。它將一些本來甚為美好的事物,拉上一批帶有感情色彩的意象與之相配,搭成一系列造筑曲境的構件。比如:春,本來很美好,很引人,但她卻是晚殘的;紅花,是絢麗的,逗人喜愛,但她卻是“落紅”,帶來許多惋惜;太陽,是光與熱的無窮源泉,備受眾生所愛,可是,它已是“夕陽”,即將沉沒的落日! 本來么,羅衫羅袖,是可人的,可喜的,然而它卻是滿袖淚斑! 還有樓宇,原是人們安居之所,閑適之處,可是,它是一座高聳云天的“危樓”,“高處不勝寒”哪! 甚至江南岸之青山,無疑是人人鐘愛的,但它是“山外山”,是那么遙遠,那么不可捉摸,只得落個“長嘆息”! 如此等等,作者把一切帶有特征性的事物,都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景象、意象,然后營構了一個“凄美”的藝術境界。這樣的曲意、曲情和曲境,怎不扯動心弦,怎能不為之感嘆!
上一篇:《元代散曲·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節錄)》鑒賞
下一篇:《元代散曲·喬吉·[雙調]水仙子·尋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