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攄·南歌子》原文賞析
澗草萋萋綠,林鶯恰恰啼。汀沙過雨便無泥,換得芒鞋隨意到前溪。浦溆渾堪畫,云煙總是題。江湖老伴一蓑衣,真?zhèn)€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一首寫退居林下的士大夫流連山水的典型作品。
溪澗邊百草回青茂密,樹林中黃鶯歡唱的時候,正是三春季節(jié)。詞的起首二句,就是作者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得到的印象。萋萋,茂盛貌。恰恰,猶自然、和諧。舊說認為“怡恰”是鳥聲,經(jīng)清代學者翁方綱考證,不可從(見《石洲詩話》)。“汀沙過雨便無泥”,寫新雨之后,山川景物更見清麗,值得一看,兼之雨水已把汀沙上的淤泥沖洗干凈,便于行走,這就促使作者將游興變?yōu)樾袆樱谑恰皳Q得芒鞋隨意到前溪”去游覽一番。作者其所以不著便鞋而換上草鞋,是因新雨之后路未全干之故,作品從生活中來,所以描寫真實。“隨意”二字,寫出作者的閑情逸致,符合人物性格,用得恰當。四句詞意聯(lián)貫,處理從容,無雕琢痕跡。
過片前兩句,是作者“到前溪”之后對自然風光的贊美,銜接自然。前句,“浦”是水濱,“溆”是浦的同義詞,句意是說,水濱此時的景色,全都值得入畫。次句是作者見到溪上、林中的霧靄和眼前一切景物,無一不是很好的詩材,因而觸動吟興,不題不快。這首詞,就是作者此番“隨意到前溪”的產(chǎn)物。而眼前所見的景物,又激起結(jié)拍“江湖老伴一蓑衣,真?zhèn)€斜風細雨不須歸”兩句的慨嘆。這兩句是從唐代張志和《漁歌子》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句化用得來。從化用的兩句來看,作者“到前溪”的目的,也可能是到溪邊垂釣,“江湖老伴一蓑衣”,正與“煙波釣徒”張志和的情況相同,而且作者已得到“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樂趣,所以才肯定張志和的說法“真?zhèn)€”是經(jīng)驗之談。不論從時、地、人、事各方面來看,作者在此處化用張志和的詞句都非常貼切,與以上各句渾然一體,融洽無間,毫無生搬硬套之弊。
此詞是一首寫實的作品,作者從生活出發(fā),不論寫景、敘事或抒情,都非常樸實真摯,讀來使人親切。語言明白如話,層次明朗,化用前人詞句得當,這些地方都值得肯定。
上一篇:《顧斗光·南柯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孫廷璋·卜算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