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菩薩蠻》原文賞析
問君何事輕離別? 一年能幾團欒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帝已平定了三蕃之亂,便東出山海關,至清朝的發祥地巡視,并祭祀長白山,納蘭性德以侍衛隨行,時年二十八歲。此詞寫對妻子的懷念,有“兩槳松花隔”語,可知是在松花江時作。
“問君何事輕離別? 一年能幾團欒月! ”劈頭就是深重的悲嘆,奇崛警拔,使人動心。“團欒”意同團圓。這兩句是作者望著圓月而生的嘆惋,不是一般的議論。圓月本來象征著親人團聚。此刻月圓如輪,作者同妻子卻天各一方,怎不叫人傷情! 這是用圓月反襯人的凄涼心情。一年本來沒有幾次團圓之月,辜負一回就少一回,怎不叫人悔恨! 自己同妻子本來沒有多少團聚一起共同賞月的機會,為什么卻要這樣輕易地同她離別呢?這里的“輕離別”與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含義不同。用“何事”作反詰語,可以加重悲嘆的語氣,加重寫出別離之恨。望月自然會想起故園,三四兩句即借楊柳寫對故園、對妻子的深切思念。北地天寒,故北國楊柳如絲之時,故園早已三春過盡了,春盡人不歸,家中的妻子,此刻肯定也在思念我吧?這里只是描寫景物,而作者思念妻子并想到妻子也會思念自己的豐富感情,自然蘊含在內。“乍”字寫出驚異的神情,表達了辜負故園春色,不能同妻子共賞大好春光的痛苦心境,用詞非常精當。
下片緊接“春盡”,寫江水阻隔,有家難歸。換頭兩句同上片開頭兩句一樣,也是即景抒情,是對著松花江水發出的深重嘆恨。“春歸”即春盡之意,下一“歸”字指歸家。松花江發源于吉林省東南中朝邊境白頭山天池,為黑龍江的最大支流,是作者此刻所在之地。江水茫茫,隔斷歸路,作者凝望江水,想起過去在家中同妻子的種種情事,念及此刻兩地離居,心潮起伏,有如寒江之潮,她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就象悠悠江水一樣悠長不盡。此時杜鵑聲聲,也在為不得歸去而哀泣,它的悲鳴,就象是作者欲歸不得的悲嘆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傳說它是蜀望帝所化,鳴聲凄厲,如喚“不如歸去”,古詩詞中常用作思歸或催人歸家之詞。此詞亦以鳥喻人,以啼鵑之恨喻作者之恨。
此詞借圓月、春柳、江水、啼鵑等景物,把思念妻子的感情烘托、渲染得深濃無比,以景寓情的手法的運用,已臻絕致。詞中多用悲嘆語,感情強烈,讀之令人凄惻。
上一篇:《王士禎·菩薩蠻》原文賞析
下一篇:《李佩金·菩薩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