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諾·雜詩》中外哲理詩賞析
在這滔滔不息,
向下流的波浪里,
我也是一個小浪;
并且還立在浪峰。
我的動靜
我漸漸不能作主了。
大浪們啊!
我們要到什么地方去?
什么地方是我們要到的底?
大浪一刻不停地流去了。
大浪們啊!
我們怎樣保持我們一閃的生命,
作為彼此的相照?
小浪們一看也不看地翻下去了。
早期白話詩多被人詬病,玉諾的詩卻贏得了為人生或為藝術(shù)等不同文藝觀念的人們的一致好評,這是罕見難得的。論者認為,玉諾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捕捉瞬刻直覺的能力格外出色,因此“常常有奇妙的句子花一般怒放在他的詩篇里”(葉圣陶《玉諾的詩》??梢娙藗兌嗍菑淖髟娂记?、佳句營構(gòu)等形式因素方面著眼的。其實,玉諾的詩除了上述優(yōu)長之處外,真正打動人的,還是他對自我生命、現(xiàn)實人生和大眾命運的真誠強烈的關(guān)注之情。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時,又不采用早期白話詩人慣用的膚泛直說、就事論事的方式,這在新詩發(fā)展初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玉諾的詩都是有感于個人和現(xiàn)實而發(fā)的,情緒色彩和渲瀉意味相當(dāng)濃郁,但又往往能夠超越于一已遭際和現(xiàn)實狀況的表象之上,傳達出深切的人生體驗和命運感,從而使他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觸及了生存的本然和本質(zhì)。這才是徐玉諾作為早期白話詩人的真正過人之處。
即如這首《雜詩》,坐實說來,所寫內(nèi)容無非是“五四”運動之后,進步知識分子普遍陷入的困惑之感。在困惑中的叩問,顯示了詩人彷徨于歧路的苦悶。然而,詩人一旦摒棄了直說明言,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意思轉(zhuǎn)化為意象,并上升到象征的高度,就使得這首詩內(nèi)蘊寬大,意味轉(zhuǎn)深。這“滔滔不息/向下流的波浪”,即是時代的潮流,它由流逝的時間和前行的生活兩方面構(gòu)成。每一個個體的人,不過是這浩浩洪流中的“一個小浪”,但是不一定都有機會“立在浪峰”。詩人自覺是一個“立在浪峰”的“小浪”,表明他對自己走在時代前列所具有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但不管是在“浪谷”也好,“浪峰”也罷,作為“小浪”,都注定了無力導(dǎo)引洪水的流向而必然受洪流的卷裹:“我的動靜/我漸漸不能作主了”,即是寫“小浪”亦即個體人無法支配自我、主宰命運的被動生存狀態(tài)。
對這種被現(xiàn)實的強大異己力量所左右、所擺布的狀況,詩人顯然是不甘的,但又是無奈的,這似乎是命運,然而總令人困惑。于是詩人禁不住叩問那決定洪流走向的“大浪們”:“我們要到什么地方去?/什么地方是我們要到的底?”敢于叩問,也是一種抗爭命運的勇者之舉,何況這叩問已逼近了人生的終極關(guān)懷,何況這叩問是代表“我們”——即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所有“小浪們”發(fā)出的,而不僅僅是詩人這“一個小浪”;并且,正是無數(shù)“小浪”匯成了“大浪”,小浪們“要到的底”也正是大浪們的去處,對于“小浪”關(guān)注的“目的性”和“目的地”問題,“大浪”怎么能夠不加關(guān)注呢?然而,“大浪一刻不停地流去了”,對于“小浪”的叩問竟然置若罔聞,不予理睬。是因為“大浪”也身不由己,受著更大的異己力量的控制,只能“一刻不停地流去”,并不明白流向何處去呢?抑或是“大浪”根本無視了“小浪”的存在權(quán)利和存在價值呢?
——但結(jié)果都一樣:自我無法自為,未來不可預(yù)知,異己對主體、時代對個人視為蔑如,不屑一顧——那么,處此境況之下,“小浪們”該怎么辦呢?“我們怎樣保持我們一閃的生命/作為彼此的相照?”從彌漫一片的無目的、無價值、被忽略、被蔑視的迷惘、失落、空幻之感中,詩人吁請“小浪們”彼此生出關(guān)愛之意,把渺小、短暫的被動生存的悲涼可憐化為相互憐惜的瞬間而永恒的溫情暖意。可是,“小浪們”對詩人的吁請,也和“大浪們”對詩人的叩問一樣沒有反應(yīng):“小浪們一看也不看地流下去了。”是緣于“小浪們”主體意識匱乏的蒙昧?還是緣于被大浪滅頂?shù)淖灶櫜幌镜淖运?總之,“小浪們”也是彼此互不援手、漠不關(guān)心的。
詩人的叩問和吁請、抗爭和努力都落空了。但是,詩人對自我生命、現(xiàn)實人生和大眾命運的真誠強烈的關(guān)注之情卻感動著讀者。彷徨歧路的苦悶和無以自為的憂傷加倍困擾著詩人,此境此情,詩人陷入悲觀主義是必然的。悲觀主義是一種深刻的思想,唯它能夠透破人生和命運的底蘊,抵達存在的本然和本質(zhì)。如果“小浪們”一派樂觀,滿足于追隨“大浪”,沒有疑惑沒有叩問也沒有吁請,盡管空幻感會因之而消失,但可怕的盲目、麻木、愚昧即會隨之產(chǎn)生。清醒地走向幻滅盡管更痛苦,但畢竟還有一份“清醒”在,這份“清醒”,正是作為存在主體的人的理性成熟的標志。
上一篇:《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薩迪·果園(節(jié)選)》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