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己·大江東去》原文賞析
贈答楊彥衡
暮年懷抱,對水光林影,欣然忘食。推手功名非我事,閑處聊為閑客。世故多虞,人生如寄,一榻容安息。鬢絲千丈,誰家機杼堪織? 三徑松菊猶存,誅茅薙穢,時借鄰翁力。酒滿芳尊山滿眼,此意無今無昔。平地風波,東華塵土,不到幽人席。興來獨往,溪南還又溪北。
這是一首自抒懷抱的詞作。作者生當干戈擾攘的金元之際,對于混濁而黑暗的社會,有著清醒的認識。入元之后,元世祖曾想讓他出來做官,他堅辭不就,隱居避世于龍門山中,高蹈遺世,遁跡山林,直至老死,其志不改。詞的開頭三句,即寫自己暮年的山林之趣,面對著水光林影,他樂而忘返,甚至達到“欣然忘食”的程度。他拒絕功名利祿,只想在幽閑之處做一個幽閑的人,把紛紛世態都遺忘掉。“世故多虞”以下三句,抒寫對世事人生的看法。現在的世道多是你欺騙我,我欺騙你,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富貴,還是知足常樂,于世無爭為好。小鳥巢林,不過一枝,人只需一床容身可也,何必多求?作者因不滿現實,對現實采取消極的反抗態度,于是老莊思想便成了他的精神慰藉。緊接著,詞人將筆鋒一轉,推出“鬢絲千丈,誰家機杼堪織”二句。李白曾用“白發三千丈”比喻自己的愁思,此處亦與愁思相聯,作者發出一問:哪家的織機上能紡織如此長的鬢絲?構思頗為奇特。寫老態而不嘆老,卻以諧趣之語故設一問,可見作者不僅將功名事置之度外,對生老病死也能泰然處之,這大概是受了莊子《齊物論》的影響吧!
下片的首句,用西漢末蔣詡和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典故,描寫自己的隱居生活。西漢末王莽專權,兗州刺史蔣詡告病辭官,隱居鄉里,于院中辟三徑,獨與好友求仲、羊仲往來,事見晉趙歧《三輔決錄·逃名》,后常以三徑指家園。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是段詞字面所本。“誅茅薙穢”二句即斬鋤家園附近的雜草,時常借助鄰翁之力。“酒滿芳尊山滿眼”二句,概括了暮年志趣:只要尊中酒常滿,日日面對青山,也就心滿意足了,此意可以無今無昔地常存心中。“平地風波”以下數句,把自己比作獨來獨往的幽人。不管是人世的風波,還是仙界的塵土,一概與自己無關,自己憑著興之所至,遨游于山皋林泉之間,溪南回來又到溪北去。“東華”指仙人的居處。《云笈七籤》云:“登云波之山,入東華之堂。”
這首詞通過抒寫自己的暮年懷抱,塑造了一位因不滿現實而遁居山林的隱士形象,在意境上它有陶淵明田園詩的影子,文字質樸,不追求空靈和寄托,藝術風格恬淡而自然。
上一篇:《楊基·夏初臨》原文賞析
下一篇:《劉秉忠·太常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