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賣花聲》原文賞析
立春
獨飲對辛盤,愁上眉彎。樓窗今夜且休關。前度落紅流到海,燕子銜還。書貼更簪歡,舊例都刪。到時風雪滿千山。年去年來常不老,春比人頑。
黃景仁一生窮窘不得志,故詩詞中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悲愴的情懷,這首《賣花聲》,即為這類格調中的一篇。
詞的開篇就描繪了詞人春日獨飲、孤寂愁悶的形象。“辛盤”,據《風土記》載:“元旦以蔥、蒜、韭、蓼蒿、芥雜和而食之,名五辛盤,取迎新之意也。”立春之日乃新春伊始,故食以辛盤。辛盤是辣的,迎新的場面應是熱鬧、歡快的,而這里卻在“獨飲”。越是節日,寂寞孤獨就越是難堪,孤單一人,情緒可想而知。“愁上眉彎”恰與“獨飲”的氣氛相諧合,詞人的形象也就清晰可感了。強烈的孤寂感,必然會引起對相知的熱切渴望。“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首先唱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的人們的普遍感受;黃景仁寫本詞時大概身不在異鄉,也許是他已厭倦了塵世間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他在孤孑“獨飲”之時,首先想到的不是人,而是燕子這種年年往返的小動物。把燕子看作故交,這種人與物之間沒有利害關系的交往更令人眷戀。立春了,它該回來了吧?“前度落紅流到海”,它是去追尋那逝去的春天,又把她銜回來了。如此奇特而豐富的聯想,反映了詞人的念舊的深情和對故交回還的一點溫暖情懷,所以他在春寒尚重之時要“樓窗今夜且休關”。
過片承上片“獨飲”而出。既然獨自一人,無情無緒,慣例中節日的熱鬧場面自然就不必搞、也沒興致搞了。“書貼”,舊例在“立春日,悉剪彩為燕以戴之,貼‘宜春’二字”(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簪歡”,則當指立春日簪幡勝為歡。《夢華錄》載:“立春日……士大夫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或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舊例”沒有心緒去做,心境凄涼,又倍感物候的涼意,故強調曰“到時風雪滿千山”,一反寫春的常規,不在對寒冬始過、萬物復蘇、桃紅柳綠的欣喜上作文章,卻突出立春時節乍暖還寒、仍時有風雪的現象,反映了特殊心境下對節候的獨特感受。然而,盡管風雪未盡,春天畢竟是來了,一年一度,面貌常新,而人卻隨著新春的到來,又向衰老逼近了一步,結句“春比人頑”,用富有哲理的語言,留給讀者以不盡的回味。
上一篇:《丁淑媛·十六字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黎庶燾·賣花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