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①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③。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曰: 學圣人而已矣④。學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⑤。正之蓋亦嘗云爾。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⑥,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 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 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釋】 ①同學:指曾鞏、孫正之和作者。子固: 曾鞏的表字。②正之:孫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吳興(今浙江吳興縣)人。知揚州劉敞薦之,授校書郎揚州州學教授。③幣: 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④圣人: 古代指品德高尚之人。⑤扳 (pan): 同 “攀”,拉,牽,挽。中庸: 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⑥安驅: 安穩地前進。轥 (lin): 車輪碾過。造于: 到達,進入。
【譯文】 長江的南面有一位賢人,表字子固,不是現在所說的一般賢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賢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現在所說的一般賢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這兩位賢人,腳不曾相互來住,嘴也不曾相互講話,書信和禮物也不曾接受過。他們的老師或朋友,難道完全相同嗎? 我考察他們的言論和行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 說: 學習圣人罷了。學習圣人,那么他們的老師或朋友,必定是學習圣人的。圣人的言論和行為,難道會有兩樣嗎? 他們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稱道子固,正之對我不懷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稱道正之,子固也以為對的。我又知道所說賢人的,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懷友》一首詩贈送我,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幫助,拉著我以至于到達中庸的境界罷了。正之大概也曾經這樣講過。
安穩地前進,慢慢地行走,車輪碾過中庸之道的庭上,就進入他的家,舍棄這兩位賢人還有誰呢? 我過去不敢自信必定能達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們左右干,幫助我進家恐怕就可以了。
哎! 官員有職守,私家有牽扯,我們會合不能夠經常啊! 因此寫作《同學》一首向子固告別,來互相警誡,并且互相安慰。
【鑒賞】 宋仁宗慶歷三年,王安石在揚州任簽書淮南判官時,撰寫了 《同學一首別子固》。曾鞏,字子固,是王安石的好友,他們都是有志青年。起初是曾鞏撰寫《懷友》一文贈王安石,然后王安石即撰寫此文作答。
本文開篇簡約地介紹了二賢人曾鞏和孫侔; 中間敘述曾鞏和孫侔雖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學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勵,“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最后說明回贈《同學一首別子固》的意圖,是為了互相告誡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摯,言簡意賅,層次分明,采用陪襯手法,以孫侔陪襯曾鞏,則更加突出了曾鞏,同時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襯,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古文觀止·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上書諫獵》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