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①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②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③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④
【注釋】 ①高興亭:在今陜西漢中市南鄭縣西北郊。長安:即今西安市。南山:終南山,橫亙陜西南部,主峰在長安南面。②邊城:當時漢中為宋、金分界線附近。角聲:軍營中號角之聲。烽火:戰火,原指軍營中報警傳信之火。③筑(zhu):古時樂器。酹(lei):斟酒。悠哉:多么悠遠、悠長呵。④灞橋:在長安東面灞水上,橋邊多植柳,古人于此送別。是長安城的一個標志。曲江:池名,在長安東南,唐朝時的名勝地。
【譯文】 邊城秋早,在這肅殺的秋夜,耳邊一片悲涼笳角聲,望中連綿遠去的是烽火臺上烽火影。我和將士們登高一起擊筑高歌,憑欄依柱痛飲一杯,悲壯之情溢起,雄豪意興勃發,復國杭戰的心緒不由悠悠飛騰!
最多情的要算終南山頂的秋月了,你看原先聚積的暮云也為之散開,以便朗照淪陷于敵手的長安城啊!望中依稀能讓人看到灞橋畔的煙柳,曲江池頭的樓館,那里都在翹盼著王師的到來呵!
【總案】 此詞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時陸游在漢中前線,一腔報國、復國之心正激昂無已。登高遠眺興起無盡思緒,是古人詩詞中的熟題目,但原先大多為思鄉,思親之作,或抒發一已懷才不遇之情。滲入愛國、抗戰的豪情或悲慨情于此類題目的則多見于南宋詞家。陸游此詞先極寫邊城前線軍情高昂的氛圍,這當然主要還是流露著詞人的主體性意愿,所以在他的視聽感覺上莫不具有一種抗戰恢復故土的悠遠意興。特別是當云開月來,清光朗照之際,他尤易想到長安父老此時的心愿,澄清山河,王師北進,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事呵!但是,“應待人來”的“應”字中,仍還透出著一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應”是天經地義的,合情合理的愿望,能不能,有沒有“人來”則尚在未可盡測中!月也多情如此,人呢?那些掌大政之權的人“誰似”此月“多情”呢?此中頗多可辨味處。劉師培在《論文雜記》中說:“劍南之詞屏除纖艷,清真絕俗,逋峭沈郁,而出之以平淡之詞”,我以為很可移來作為辨析此詞的參照,結尾處“應侍人來”四字確有逋峭沉郁味在。
上一篇:李煜《破陣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蔣捷《絳都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