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鑒·臨江仙》原文賞析
贈 余 浩
秋水芙蓉江上飲,憐渠無限風流。紅牙低按《小梁州》。淡云拖急雨,依約見江樓。
最是采蓮人似玉,相逢并著蓮舟。唱歌歸去水悠悠。清砧孤館夜,明月太湖秋。
這是一首寄贈詞,表現詞人對舊友的懷念之情。余浩的具體情況不明,恐為詞人之友。
上片追憶昔日飲宴場面。首句,“秋水芙蓉江上飲”,點明飲宴的節序、地點和環境:秋日、江上、芙蓉花開。脈脈的流水一片碧清,綠色荷葉襯映著紅、白交錯的荷花,裊裊秋風送來縷縷清香。這時,江面上飄蕩著一葉輕舟,詞人和舊友在舟中縱飲豪談。看到秋水中的芙蓉風致特別、妍姿迷人,詞人心中禁不住產生一種愛惜之情:“憐渠無限風流” 。“江”,此處指吳江,即吳淞江,在吳江縣北,系太湖的一個支流,為太湖通海之道。“芙蓉” ,荷花。“渠”,他,此處代芙蓉。“紅牙低按《小梁州》”,寫飲宴中間再添雅致,有窈窕歌女演唱佐興。她手執紅牙板,蔥白指頭輕輕地撫按著,一曲《小梁州》宛轉凄清,動人心弦。雖然這位歌女的容貌、身姿讀者沒有看到,但受到她的歌聲的感染,讀者完全可以體會出來,宴終席散,知心友朋就分手別離了。飲宴中可以寫的事很多,詞人只抓住這一件來寫,其用心十分明顯,借一曲《小梁州》透露令人感傷的離情別緒。“紅牙”,指調節樂曲板眼的拍板或牙板,以檀木制成,色紅。“《小梁州》”,曲牌名。聲調宛轉悲涼。“淡云”兩句,寫自然景物的變化,襯映人物的心境。起先,天空飄蕩著片片薄云,以后云彩逐漸加重,結果,化作一場嘩嘩急雨; 白色雨簾之中,江邊閣樓依稀可見。一個“拖”字用得十分傳神,將“淡云”和“急雨”擬人化,好象“淡云”伸出一只大手,費了很大力氣,才慢慢地將“急雨”拖拽出來。嘩嘩大雨打在秋水芙蓉之上,“無限風流”轉眼變成凋零飄落景象,叫人惋惜不已! “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離別以后,何時方能再聚?念及于此,詩人的心境也如天上的陰云一樣,愈來愈沉重了。無情無緒,意興闌珊,真是慘不成歡的飲宴呵! 上片中的秋水、芙蓉、紅牙、急雨、江樓……組成了一幅色彩淡雅、格調清新、意境幽美的江上飲宴圖。
南朝樂府《西洲曲》中有江南采蓮的動人詩句: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下片,“最是”以下三句,由回憶跌入現實,記眼前景況: 那些采蓮姑娘潔白如玉,在荷花映襯下,簡直美極了。他們的蓮舟在水面上相遇,總是并排緊挨著,大概是在低聲交談可心的事吧,陣陣笑語從舟里傳出。江水悠悠,蓮舟晃晃,采好蓮藕該歸家了,愉快的歌聲在江面上飛揚。結拍“清砧孤館夜,明月太湖秋”二句,承上作比,由此及彼: 看到采蓮姑娘表現出來的親密友情和歡快情緒,詞人自然觸景動情,念遠懷友。一輪秋月高掛在太湖上空,思緒隨著月光的流駛到了遙遠的異地,舊友在客館里孑然一身,孤燈吊影,正凝聽那單調的凄清的砧杵搗衣之聲。這是詞人的想象,表示自己無人共語、孤寂惆悵之情。結尾之“秋” 字與開首之“秋”字兩相對照,明喻節序雖同,可人事已非!
史鑒的詩詞作品雄深古雅,卓然成家。此詞以景語起始,以景語作結,中間融情入景,使情與景和,意與境會。風格清新爽朗,不乏含蓄委婉; 自然樸素,不乏工麗俊秀。陳廷焯在《詞則》中稱譽這首詞 “筆力清勁,不減青田”,細加體味,確是中肯之言。
上一篇:《季式祖·一剪梅》原文賞析
下一篇:《蔣景祁·臨江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