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運·浪淘沙》原文賞析
自題《庚子秋詞》后
華發對山青,客夢零星。歲寒濡呴慰勞生。斷盡愁腸誰會得?哀雁聲聲。
心事共疏檠,歌斷誰聽? 墨痕和淚漬清冰。留得悲秋殘影在,分付旗亭。
這首詞乃詞人為《庚子秋詞》結集而作。《庚子秋詞》寫于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持光緒逃離故宮,詞人困處危城之時。這些詞的內容有的指斥那拉氏,非難光緒,對入侵者表示憤慨和譴責,更多的則是描寫山河破碎,抒發正直文人的銅駝荊棘之憂,表現了作者深廣的憂憤和悲愴凄涼的思想感情。這首《浪淘沙》,申說了《庚子秋詞》的創作動機並對其價值作一簡略的自我評估,也是自稱“斷腸人” (見《庚子秋詞·<玉樓春>》:“啼鵑哪識人腸斷,新綠漸濃腰帶緩”)的作者之愁緒的進一步抒發。
一二句點明自己困苦的處境:國事凋零,催白了頭發;山河破碎,草木仍青。在意境創造方面,“白發”對“青山”,色彩對比度高; 在寓意上,既寫了己之憂愁又寫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微旨,還含帶“白頭搔更短”(杜甫《春望》)的意念。此時詞人客居京都,目睹異邦入侵,橫行肆掠,宗廟被毀,生靈涂炭,寢臥不安,睡夢零星。這里交待出《庚子秋詞》的寫作背景及詞人當時的心境。第三句寫秋寒逼人,這刺骨的寒氣既是秋風卷來的自然寒意,更是外夷裹挾而來的社會政治寒威。詞人在這嚴寒之中,便只有用填詞來聊以自慰勞苦艱難的人生了。“歲寒濡呴慰勞生”用《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魚“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的典故,原意比喻人之間的患難與共,詞人卻用于說明《庚子秋詞》對己而言,是“歲寒”時唯以能告慰心靈之物,形象新穎地道出《庚子秋詞》的創作目的和價值。當時北京的形勢十分嚴峻。詞人在生活和感情上經歷著一生中最痛苦、最揪腸掛肚的時刻。他曾描繪當時情景:“秋夜漸長,哀蛩四泣,深巷犬聲如豹,獰惡駭人,商音怒號,砭心刺骨,淚涔涔下矣!”(轉引自《王鵬運詞選注·序》)雖寫的是自然環境,但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的險惡和詞人的孤獨的境況。接下兩句“斷盡愁腸誰會得?哀雁聲聲。”詞人為國憂愁,為民啜泣,但滿朝文武,竟沒有制夷之策,御敵之方,坐看堂堂帝國京都任人跋扈,獰惡如獸的侵略者若入無人之境,怎不教人“斷盡愁腸”! 朝廷已遷逃西安,滿懷愁緒又向誰去傾訴?只有失群孤雁仿佛理解詞人此刻心聲,在天穹發出陣陣哀鳴。上片托物抒懷,先寫青山依舊,而世事變遷,由于當權者腐敗無能,偌大神州,任異族宰割,青山有知,也當為之垂首揮淚; 再寫詞稿對己無異于巨大的精神安慰; 接著寫哀雁是自己作品唯一的唱和者。滿紙辛酸,催人淚下! 從中亦可看出詞人的愛國熱忱。
上片憂憤,意猶未了,下片繼續申說。“心事共疏檠,歌斷誰聽?”這忿激的憂郁和牢騷,是直接傾向當權者的。“疏檠”,猶孤燈。詞人心事與之相共,襟懷坦蕩,象燃燒的燈火一樣光明熱烈,但譜出的歌聲又有誰人理睬!“墨痕和淚漬清冰”,是當時詞人精神的具體寫照。深秋的北京,有時冷得很早,詞人傷心的淚水滴在詩稿上,和墨痕相沾,竟然凝結成冰。既是寫實,又是夸張,自然氣候的寒冷,心境的凄涼,劫亂政局的凜冽寒氣融為一體,侵襲著詞人,完成了《庚子秋詞》冰清玉潔的文字。作者深知,寫得再悲苦,也于國事無補,不過是“悲秋殘影”。結拍,詞人表示只能象歷來憂患文人一樣,旗亭喚酒邀一醉,借酒澆愁罷了。
此詞比興寄托,含蓄蘊藉,言近旨遠,語短情長,不失大家本色。
上一篇:《蔣春霖十首·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好問·清平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