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即事》原文與賞析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峽長①,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③。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④
唐代宗大歷元年 (766) 春,杜甫由云安 (今四川云陽縣) 至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之西閣。西閣在長江邊,有山川之勝。這首《即事》,是杜甫于次年春所作。它描寫了巫峽宛如圖畫的雨中風光: 由白云飄浮、麗日朗照而雷聲忽送,千峰降雨,空氣中彌漫著奇異的花香,江中黃鶯翻飛,燕子銜泥,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他準備泛舟出峽、回歸京城或故園的心愿。
這是一首七律。首聯寫雨前: 暮春三月,長長的巫峽,在日光的輝映下,白云飄飛游走,是一個絕好的天氣。頷頸兩聯,寫雨中情景。頷聯“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一個“忽”字,既轉承上聯,又寫出雷聲來得極為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一個“送”字,則把雷聲擬人化了。這兩句表現了應時而降的甘霖給人們帶來的歡快之情。巫峽的雨水是很勤的,杜甫在同一時期寫的 《暮春》中說:“楚天不斷四時雨,巫峽長吹萬里風”。這些詩句都反映了巫峽地區小氣候特點。頸聯從江面景物寫。“翻回去”,寫黃鶯似有不安,在雨中飛來飛去,棲止不定;“濕不妨”,寫燕子勇搏風雨,乘著雨興,更加忙碌地銜泥筑巢,不怕羽毛被雨水打透。這兩種鳥兒在雨中的表現相映成趣。由“花氣”以下三句看,這“雷聲忽送”的“千峰雨”,既不是波浪兼天的瓢潑大雨,也不是那種沾衣欲濕的濛濛細雨,而是可人心意的中雨。所以,詩人緊接著寫道:“飛閣卷簾圖畫里”,這里的“飛閣”,當指詩人所住之西閣,因地勢較高,故稱“飛閣”;“卷簾”,是為了更好地欣賞峽中雨景 (前面六句所寫,正是詩人卷簾所見);“圖畫里”,是對以上景色描寫的高度概括。詩人是經常在閣中眺望的,《宿江邊閣》“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是眺望長江夜景; 《秋興八首》之三“日月江樓坐翠微”,是眺望兩岸碧綠的山峰; 這里的“飛閣卷簾”,則是為了眺望峽中雨景。面對圖畫般的巫峽雨中風光,詩人又作何感想呢?“虛無只少對瀟湘。”他想的竟是空曠平遠的瀟湘!
詩人自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 棄官自秦川入蜀,至此時已是第八個年頭。這時,他身居夔州,感慨萬端:“形勝有余風土惡,幾時回首一高歌”(《峽中覽物》),夔州雖占山川之勝,但他水土不服,北歸情殷;“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八首》之二),他不愿滯留夔州,而向往長安以期有所作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之一),他懷念著故鄉;“滄江白發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見螢火》),他的頭發都愁白了,盤算著第二年能不能回去;“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暮春》),他早就想由夔州出峽,經瀟湘洞庭而晉京城或歸故園了。詩人對不能回歸而耿耿于懷,心事重重,連欣賞如畫的雨景時也聯想到瀟湘洞庭 (回歸必經之地),可見他出峽回歸心情之迫切。這首詩以寫景為主,卻以《即事》命題而不用《即景》,其原因恐怕即在于此。
杜甫寫作此詩時已是56歲,但他不貪戀如畫山水,不甘心困居峽中,而仍然希冀出峽北上,以圖有所作為,這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龜雖壽》) 的精神,是很可寶貴的。
這首詩除末句有些費解外,寫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看似平易,實則是經詩人精心雕琢和刻意錘煉而成,足見老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句功夫。
上一篇:蔣一葵《盧溝河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吳敏樹《君山月夜泛舟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