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祝英臺令·辛棄疾》晚春
晚春
寶釵分①,桃葉渡②。煙柳暗南浦③。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④,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 鬢邊覷⑤。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⑥。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
①寶釵分,釵為古代婦女簪發首飾。分為兩股,情人分別時,各執一股為紀念。寶釵分,即夫婦離別之意。 ②桃葉渡,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之處。這里泛指男女送別之處。 ③南浦,水邊,泛指送別的地方。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④飛紅,落花。 ⑤覷(qù),細看,斜視。 ⑥“試把花”兩句,拿下來數花瓣以卜歸期,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來重數一遍。
全詞千回百折,詞麗情柔,嫵媚風流,委婉含蓄,悱惻纏綿,細膩傳神而余韻悠長。與作者縱橫郁勃的豪放風格迥然不同,顯示出辛詞風格的多樣性。這首詞,作者借“閨怨”以抒情懷。
上片描繪春景,抒寫傷離恨別之情。暮春時節,煙雨凄迷,落紅片片;鶯啼不止,聲聲斷腸。頭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詩意,追憶與戀人送別時的眷眷深情。“寶釵分”,前人以分釵作為分別留贈的信物;“桃葉渡”指送別之地;“煙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時節送別,埠頭煙柳迷濛之景。三句中連用了三個有關送別的典故,最后融匯成一幅情致纏綿的離別圖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悵惘的心境。自從與親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橫雨狂風,亂紅離披,為此怕上層樓,不忍心再目睹那場景。傷心春去,片片落紅亂飛,都無人管束得住,用一個“都”字對“無人”作了強調。江南三月,群鶯亂飛,人們感到鶯啼預示春將歸去,進一步抒發了怨春懷人之情。
下片分寫醒時與夢中,表現了盼歸念遠之情。“鬢邊覷”三字,刻畫少婦的心理狀態細膩密致,維妙維肖。一個“覷”字,就把閨中女子嬌懶慵倦的細微動態和百無聊賴的神情,生動地刻畫出來。“飛紅垂盡”鶯聲不止,春歸之勢不可阻攔,懷人之情如何表達。鬢邊的花使她萌發了一絲僥倖的念頭:數花瓣卜歸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卻又“才簪又重數”。一瓣一瓣數過了,戴上去,又拔下來,再一瓣一瓣地從頭數,充分表現出少婦的癡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靜,接著深入一筆,以夢囈作結。出之以責問,托之于夢囈更顯得波譎云詭,綿邈飄忽。雖然這種責問是極其無理的,但越無理卻越有情。
全詞轉折頗多,愈轉愈纏綿,愈轉愈凄惻。一片怨語癡情全在轉折之中,充分顯示了婉約詞綢繆婉轉的藝術風格。通過描寫人物的典型動作,從而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是這首詞藝術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處。
●祝英臺令:詞牌源于祝英臺與梁山伯的故事。本調七十七字。首二句三字對偶,起韻,平仄不可移易。第三句五字,第一字可仄,尾三字作仄平仄拗句,乃定格也。第四句九字,上四下五,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五句六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六句四字;平起仄收,不用韻;顧第一字亦可仄。最好語氣與上句相連,合為十字一句。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誰”“流”二字可仄。后闋換頭,起為三字拗句,協仄韻,平仄不可稍移。第二句六字,上三字平仄不拘;唯當斟酌者,不宜四個仄聲相疊,即如第二字用仄,則第三字宜平耳。以下均與前闋同。
●辛詞的藝術風格多種多樣,豪放無疑是辛詞的主要風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纖華麗似花間體,如《唐河傳》;有的明白通俗如白樂天體,如《玉樓春》;有的輕巧尖新,如《丑奴兒》;有的婉麗清暢,如《念奴嬌》;有的纏綿婉約,如《祝英臺令》。更有將豪放與婉約兩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如《摸魚兒》。這表現了辛棄疾兼收并蓄的才情與胸懷。
前詞《祝英臺令》通過春景表達傷離別恨,還有的詞作通過送別表達世路艱難之感。下面賀鑄之詞更是與辛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門東
賀鑄
車馬匆匆,會國門東。信人間自古消魂處,指紅塵北道,碧波南浦,黃葉西風。 堠館娟娟新月,從今夜、與誰同?想深閨獨守空床思,但頻占鏡鵲,悔分釵燕,長望書鴻。
此為離別相思詞。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藝術手法,將這一司空見慣的傳統題材演繹得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一、二句謂行者與送行者的車馬匆匆會集都城之東門外。“信人間”句,用梁江淹《別賦》“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句意,這里則兼“時”“地”二者而言。著一“信”字,表示贊同并重申前人人生自古傷離別之意。接下去三句,即具體描繪離別之地與時。“黃葉西風”,從視覺到感覺,一片凄涼。
下片則承前進而抒寫行者的離情別緒。“堠館”是官辦的客站。“娟娟新月”語出南朝宋鮑照詠月的名句“娟娟似蛾眉”(《玩月城西門廨中》)。行人客館里望見那初弦月一鉤彎彎,酷似美人纖細的黛眉,自然會聯想到閨閣中人。“從今夜、與誰同”兩句,化用杜甫詩意而稍有翻換。“想深閨”以下,不言我思閨人,而言閨人思我,透過一層去寫,實則行者的萬千思量,已然盡寓其中。末三句正是以“蕩子”身份對閨人“獨守空床”時之心緒所作的懸揣。由己推人,由人映照作者,相思、傷別離可以窺見。
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上一篇:宋詞《生查子·陳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蘇幕遮·范仲淹》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