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翥·臨江仙》原文賞析
梁山舟中二首(之二)
羨殺漁村無畔岸,茫茫楊柳蒹葭,雨余秋漲沒汀沙。驚鴻投別渚,浴鳥坐沉槎。
殘日籬頭閑曬網(wǎng),垂髫來賣魚蝦。得錢沽酒徑歸家。一聲橫笛外,煙火隔蘆花。
這是作者途經(jīng)梁山 (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 于小舟之中寫的兩首《臨江仙》詞中的第二首。詞中通過對漁村晚景的描繪,以樂觀的情調(diào)傳達了詩人對大自然和漁家生活的熱愛之情。
上片側(cè)重寫漁村秋景。前兩韻是從總體方面著墨的。開首一句賦起,“羨殺漁村無畔岸”,詩人脫口而出,毫不掩飾地表明了自己對秋季漁村晚景的喜愛,給全詞定了明快的基調(diào)。“無畔岸”,極言漁村被無邊無際的湖水所環(huán)繞。這三字,是整個上片的關(guān)鍵字眼,其他各句所寫,都為此三字鋪陳色彩。“茫茫楊柳蒹葭”,既是對“無畔岸”的進一步渲染,也是對漁村景色的具體勾勒。此句大有陳亮詞《一叢花》“蘆花千頃水微茫,秋色滿江鄉(xiāng)”的意境。“雨余秋漲沒汀沙”一句,點明節(jié)候,并補足起句“無畔岸”三字: 秋雨過后,湖水上漲,把原來水邊的平地都淹沒了。歇拍一韻“驚鴻投別渚,浴鳥坐沉槎”是上片的兩個特寫鏡頭,以工整的對偶句寫出了舟中所見飛鳥的情態(tài)。“渚”,水中小塊陸地。“槎”,木筏。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由于“雨余秋漲沒汀沙”,那棲息的鴻雁只得搬家,投宿他方,鳥兒也只好披著濕潤的羽毛,棲息在木筏上。這既豐富了詞境,又使首句“無畔岸”三字有了更強烈的現(xiàn)場感。這上片所描繪的,簡直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畫面上的四種景物: 楊柳、蒹葭、驚鴻、浴鳥,構(gòu)成了淡遠而遼闊的意境,并具有一種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正如王國維所說的“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此其一例也。
詞的下片集中寫漁村生活。換頭兩韻三句寫漁民傍晚時分的情事:“殘日籬頭閑曬網(wǎng),垂髫來賣魚蝦。得錢沽酒徑歸家。”勞累了一天的漁民駕著滿載收獲的小舟回家了,把魚網(wǎng)曬在夕陽映照下的籬笆上。“閑”字并非等閑之字,至少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和捕魚相比,曬網(wǎng)畢竟還是輕松的,二是曬網(wǎng)預(yù)示了一天的繁重勞動的結(jié)束與休息的開始。所以有此一字,就把這一情事活動和漁民從事這一活動時的心情一并表現(xiàn)出來。“垂髫”兩句引入另一種情事: 大人們開始“閑”了,那些懂事的小孩子們卻忙碌起來,他們到街市上賣了魚蝦,得錢買酒,然后直接歸家。這兩句明白如話,卻充滿了濃烈的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跳動著生命的活力。結(jié)拍二句“一聲橫笛外,煙火隔蘆花”,寫詞人放眼遠望,于天地氤氳中,看到裊裊的炊煙在茫茫的蘆花上升起,悠揚的笛聲從遠處傳來。笛聲、炊煙、蘆花,有聲有色,充滿了詩情畫意,具現(xiàn)出漁村的安然靜謐之境。“煙火”的升起,對前面的“得錢沽酒徑歸家”加以補充,“蘆花”又遙映篇首的“蒹葭”。同時,隱隱約約、朦朦朧朧的炊煙、蘆花,又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我們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漁人舉家圍坐、沽酒小酌的怡然自樂的情景。
縱觀全詞,語言樸素、自然,格調(diào)清新、恬淡。雖然側(cè)重寫實,但其中字字含有作者的“羨殺”之情。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始終潛滋暗長,直至不斷激化的元代,居然有梁山漁村這一塊樂土,居然有這樣一幅充滿著情、景、趣的漁村晚景圖,這就難怪詩人要羨慕之至了。“羨殺”二字大有深意存焉。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卷三》評及詩人《摸魚兒》一闋時說:蛻翁“語雖淺,卻有情致”。此評亦可作此闋之確評。
上一篇:《許宗衡·中興樂》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時翔·臨江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