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運·浣溪沙》原文賞析
題丁兵備丈畫馬
苜蓿闌干滿上林,西風殘秣獨沉吟,遺臺何處是黃金?
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
寫馬,是中國文學中的傳統題材,名篇迭出。《戰國策》里寫過燕昭王千金市馬骨的故事。《莊子》、《列子》等書中寫過伯樂相馬的故事,唐人杜甫、韓愈、李賀,宋人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等,都有過寫馬的名篇。寫馬,其實都是在寫人,表現人的精神風貌。
作畫者“丁兵備丈”,生平不詳。王鵬運同年寫過一首《 木蘭花慢》,序云: “今年春日,頗動故園之思。嘗倩恒齋丁丈繪《湖樓歸意圖》,并賦詞寄興。既而歸不可遂,而恒齋出守,畫亦不可得。”可能即此人。丁丈是一位武官,筆下的馬,可能頗有戰馬(戰士)的風采。上片云: “苜蓿闌干滿上林,西風殘秣獨沉吟。遺臺何處是黃金?”苜蓿,豆科植物,原產西域,漢武帝時自大宛傳入中土,是一種優良飼料。《 史記·大宛傳》: “俗嗜酒,馬嗜苜蓿”。闌干,縱橫散亂貌,形容苜蓿種植之廣被。上林,上林苑,秦舊苑,漢武帝擴建,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周至(盩厔)縣、鄠縣界。 周圍三百里,設有離宮七十所。漢武帝得烏孫、大宛良種馬(天馬),養于上林。李商隱《茂陵》詩中即有: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詞人寫道: 盡管上林苑中種滿了天馬嗜食的的苜蓿,使它得到了充足的喂養,優厚的待遇,但它立于西風之中,面對著吃剩的飼料,卻在獨自沉吟,意頗未足。這是為什么呢?讀下文及前引《木蘭花慢》序可知: 一是天馬未能真正受到重用,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本領; 一是天馬來自西域,迎著西風,“頗動故園之思”,“歸不可遂”,故獨立沉吟。“遺臺何處是黃金?”何處覓黃金臺遺跡?用燕昭王故事,批評當時朝廷並不真正重用人才。相傳戰國時燕昭王渴求人才,筑臺,置千金于上,以延請天下士。后稱此臺為黃金臺,又名燕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又據《戰國策·燕策》載,昭王求賢,郭隗說之曰: 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近侍) 以五百金為之買得千里馬之骨,反以報君。于是,天下皆知人君求馬之誠,“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后世遂常以黃金臺及千金市馬骨喻招攬人才之真誠迫切。
王鵬運于光緒十九年癸已(1893)七月官御史,尋轉禮科給事中。在諫垣,以直聲震天下。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西太后及光緒帝常駐頤和園,王鵬運于四月二十五日上疏極諫,以此幾罹不測之禍。他在寫于同年的《木蘭花慢》序中說,閱胞弟辛峰題家鄉別墅詞,“棖觸不已。故鄉風訊,咄咄逼人,南望清漓(漓江),正不獨一丘一壑系人懷抱。依韻屬和,辛峰知我悲也。”這首《浣溪沙》的下闋,便明顯地抒發了這種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的悲痛憤懣之情:“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杜甫《房兵曹胡馬》云: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曹操《龜雖壽》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詞人在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說自己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壯志。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云: “爭先萬里途,各事百年身。”詞人說他已經不想在萬里途上去馳驅爭先,只想早一點回到漓江邊上的桂林老家去,卻“歸不可遂”,于是心灰意冷,悲憤莫名。結尾云:“夕陽山影自蕭森”,這種蕭條衰颯之況,正是當時詞人心境的寫照。不過,需要說明的是: 盡管王鵬運牢騷滿腹,他卻並未因此而意志消沉。戊戌變法前,他代康有為上疏劾徐用儀,列名京師強學會,上疏請講求商務,奏請開辦京師大學堂,做了不少對國家民族有益的事情。好馬畢竟還是好馬,非尋常駑駘之驅可以相比。古云: “騖馬戀棧豆。”詞中的“馬”,吃足了上林的苜蓿,意猶未足,可見它並非“戀棧豆”者。“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能發出這種強烈的不平之鳴的人,往往恰正抱有空闊千里,馳驅報國之心。此闋之使人共鳴、會心處正不在遠,非僅滿紙牢騷耳。
上一篇:《納蘭性德·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鄭文焯·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