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經·大雅》
顒顒印印,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
以上兩段摘自《詩經》中《大雅·卷阿》的第六、七兩章。
這兩章寫周成王崇德修行,為天下法,才能使賢臣薈萃,國家人才濟濟,并得到賢臣的愛戴輔佐,使國家匡正而無所失。正如《詩經·大雅·烝民》中所抒寫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說上天生下來許多百姓,各人有應做的事體和應守的準則。百姓的秉性和德行,沒有不喜歡這向善有德的人。
古人是相信天道的。在上古時代,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切現象認識不足,不可能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人們的自我反省力也很弱。因此,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常用外力約束,采取外在的標準。外在的標準就在于敬天、信天、法天和知天命。以后在歷史發展中,由于人們對主體力量認識的加強,自我反省力的增強,于是道德標準從外在的轉為內在的。強調了人性、明德、致良知等。在《易經》中所講的是天理,《周易》在《說卦》中講:“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痹凇断缔o》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痹凇稌洝?、《詩經》中則講天命。孟子在《告子》篇中則集中地論辯了有關人性的問題。孟子主張性善是為他提倡仁義推行王道,從人性上打下理論基礎。總之,從《卷阿》第六、七章所引發出來的以上古代哲理思想的變遷,也是人事代謝,古往今來,在哲理發展上所看到的一條粗略的軌跡吧。
節選的原詩第六章部分頌“為綱”。前三句美成王之德。成王神情肅敬,氣宇軒然,其德如圭璋般圣潔可貴,其善聲美譽流播海內。后二句美成王的盛德可成為四方的綱紀。這“為則”、“為綱”正是頌美成王德之外著。
選的原詩第七章部分頌美賢臣之盛。鳳凰是一種吉祥之鳥。此鳥品性高潔,它“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莊子·秋水》)它可以說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相傳自鳳凰鳴于岐山,而周方始日盛。成王盛世,這座山陵梧桐繁茂,隆盛無比。詩人觸景生情,以“鳳凰”喻賢臣恰到好處?!凹俊迸c“瑞羽”互相輝映,“吉人”與“瑞物”雙美并詠,可謂景美、意美。七章頌賢臣忠君。鳳凰展翅飛翔,其羽發出“翙翙”之聲,紛紛集于所止之處。詩以此喻成王之“吉士”濟濟一堂。這些賢臣為王驅使,奉職盡力,無不愛戴天子。
從節選的兩章看,只有有德的君主才能招集天才賢才,有才干的賢人也必然能找到自己發揮作用的地方。自古明君和賢臣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因為明君才會近忠良而遠奸佞,昏君便友小人而疏君子;賢臣才去為明君服務,對昏君便遠避。詩以成王與賢臣魚水相得的具體情況,作了形象生動的描繪,頗能使人感悟德與才、君與臣的種種關系。
上一篇:《即事六首(其六)·[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去者日以疏·[漢]無名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