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駿《梅嶺》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杭世駿
絕險誰教一線通,雄關橫截嶺西東。
攙天路回盤蛇細,拔地峰奇去雁空。
戍草亂侵蕭渤壘,陣云遙墮尉佗宮。
荒祠一拜張丞相,疏鑿真能邁禹功。
梅嶺,即大庾嶺,在今江西大余與廣東南雄兩縣的交界處。梅嶺山高路險,秦時便已駐兵防守,是嶺南、嶺北的交通咽喉。唐開元四年(716),丞相張九齡重開梅嶺之路,鑿劈山石最高處達30余米,使嶺南、嶺北通行無礙。宋嘉祐年間(1056—1063),江西提刑蔡挺與弟廣東轉運使蔡抗再加修復,以磚甃鋪砌路面,梅嶺之路遂成坦途。這首詩描寫梅嶺的險要形勢,高度評價張九齡鑿山開路的不朽功績。
首聯上句以“絕險” 二字描寫梅嶺高峻的山峰、險要的地勢; 以“一線”形容穿山越嶺、蜿蜒曲折的山路。絕險之地而有此一線之路,遂使嶺南、嶺北通行無阻。梅關雄踞嶺上,扼守著這嶺南通道,氣勢何等磅礴。“雄關”,即嶺上梅關。北宋蔡氏兄弟在修復梅嶺之路時,曾于嶺上筑關,題曰: “梅關”,以分江西、廣東之界。故詩中稱“橫截”。蔡氏兄弟修路筑關是繼前人事業,那么,開通嶺路者是誰呢?首聯的關鍵就在“誰教”二字,起句很有氣勢。詩歌一開始便以絕險通道、梅關雄踞贊頌疏鑿者的功績。
“攙天路回盤蛇細”,寫嶺路如蛇,盤山而起,峰回路轉,時露時隱,在峰巔云天相連處,山路細如白線,依稀可見。“拔地峰奇去雁空”,寫陡峭的山峰立地而起,直插云空,峰勢峻秀挺拔,卻空山無雁。想必大雁也畏懼梅嶺的山高峰險而不敢飛來? 古人傳說北雁南飛止于衡山回雁峰,遇春而歸。梅嶺更在衡陽以南,故韓翊送友人赴廣州詩云:“前臨漲海無人過,卻望衡陽少雁飛。” 這 一聯以 “攙天”(攙,同劖,刺)、“拔地”寫梅嶺的山險峰峻,以見開路工程之艱苦卓絕,由此烘托疏鑿者的功績非凡。
第三、四兩聯通過憑吊歷史遺跡,直接頌揚張九齡開鑿嶺南通道的功績。“蕭渤壘”指宋仁宗時,蕭渤知南雄州,得知儂智高反,即在嶺上筑城防備所留下的城壘。“尉佗宮”: 秦末,真定人趙佗為南海尉,故稱尉佗。當陳勝、項羽、劉邦等起兵滅秦,尉佗趁亂稱王,國號南越,都城在今廣州,有尉佗樓遺跡。在梅嶺上云封寺前,有后人紀念張九齡的張文獻公祠。作者說,當年蕭渤所修筑的城壘,而今荒草遍地; 遙望廣州,尉佗樓上云層重重,稱雄一時的南越王不知今在何處,這些歷史上著名人物只留下些敗墻頹壘。但立在梅嶺之上,人們卻永遠感激張九齡。盡管張文獻公祠也已荒廢,但張九齡開鑿嶺南通道的功勛堪與治水的大禹相比,它與梅嶺同在,是人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紀念碑。“荒祠一拜張丞相,疏鑿真能邁禹功”,真誠地表達了作者對張九齡的敬仰。至此,作者回答了首句中的“誰教一線通”。這首詩筆力雄健,寄意深刻,結構謹嚴,用典貼切,對仗工整,體現了杭世駿以學者寫詩的風格。
上一篇: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