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廷紀·三犯渡江云》原文賞析
余今年二月客山陰,三月客禾中,四月七月一再至吳門,遂北渡揚子,游金、焦兩山,留維揚六日。朅來故山,恍焉如夢。塵衣未浣,又為豫章之行。登舟惘惘,扣舷而歌,彌覺旅懷之凄黯矣
斷潮流月去,舵樓碎語,侵曉掛帆初。一行沙上雁,又被西風,吹影落江湖。紅墻漸遠,拂征衣、自嘆清臞。最凄涼、疏萍剩梗,飄泊意何如?
愁余!黃花舊徑,修竹吾廬,是離魂來處。料此后、詩邊酒冷,夢里燈孤。停船莫近投書浦,況路長、容易無書。歸便早,今年總負鱸魚。
如詞序中所說,這首詞是作者在游歷了江浙等地之后,于維揚(今江蘇揚州)登舟往豫章(治址在今江西南昌)時作,即序中所說“登舟惘惘,扣舷而歌”的產物。
詞的上片,寫登舟起錨的過程與心理感受。因為是寫在船上,故上片開頭就以“斷潮”、“舵樓”、曉帆起調。“侵曉”與“斷潮流月去”(月隨著“斷潮”落下),都是指黎明時刻,這是作者登舟揚帆啟程的時間。“一行”以下至上片結句,都是寫作者啟程之后的心理感受,用筆細膩,層次明晰。“一行”三句,是啟程之初的感慨。作者以“沙上雁”自比,慨嘆旅途匆匆。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有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飛鴻那復計東西!”項廷紀半年之中由山陰(今浙江紹興)輾轉而至維揚,“塵衣未浣,又為豫章之行”,其心理感受是“又被西風,吹影落江湖”。此行正是秋天,所以用“西風”:因是水路舟行,所以用“江湖”。“紅墻”二句,寫遠離維揚之后的感嘆?!凹t墻”指代揚州,鮑照《蕪城賦》有“糊赪壤以飛文”(用紅色的泥土涂在城墻上,作成圖案,文彩飛動)句。“自嘆清臞”,征塵勞頓,旅懷凄黯,詞人因而消瘦,江中照影,不禁拂衣自嘆。上片結句,用“最凄涼”三字,遞進一層,俯拾舟邊常見之物、以“疏萍剩梗”作比,即景抒情,進一步抒寫飄泊之苦。
下片是寫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在用筆方面,亦頗見層次。作者先用“愁余”這個二字句,總攝其“愁”,既總括了上片旅途飄泊之愁,又開啟了下片思鄉念親之愁,其意脈一直貫串到全詞結句?!包S花”三句,是思鄉之愁。以“黃花”“修竹”諸秀美之景,描寫故鄉家園,其景愈美,其情愈深,魂縈夢繞,不能自已,“是離魂來處”,也正是作者的“離魂”所不能稍離之處。“料此后”二句,以“酒冷”、“燈孤”寫別后孤獨之愁,并從而反激出下文對親人的思念?!巴4倍?,即寫旅途思親之愁。這層感情,作者是通過對家書的珍惜與盼望來表現的。“投書浦”蓋用“投書澗”故事,相傳宋代胡璦與孫復、石介講學泰山,廢寢忘食,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展讀,人稱其處為“投書澗”。作者水路舟行,故以“浦”為“澗”,但反用其意,不是要“投書”,而是要“停船莫近投書浦”,連“投書浦”的邊兒也不要靠,意思是不去“投書”。水路迢迢,家書萬金,決不投棄!何況是“路長容易無書”,得家書更覺珍貴。這是作者深刻的心理意識的獨白,珍視家書,盼望家書,也正是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結句是寫歸期難卜之愁。“歸便早,今年總負鱸魚”,意謂即使能早些回家,今年家鄉的鱸魚也總是吃不上了!“鱸魚”,用晉代張翰見秋風起而思念家鄉吳中的莼羹和鱸魚膾,遂辭官歸里的故事。但此詞作者在西風吹起的時候,卻和張翰走了相反的路,這是作者所傷心的。“歸便早”只是假設之詞,實際上是歸期難卜。早歸尚且有辜負家鄉鱸魚之恨,遲歸將復如何?這就要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項廷紀是一位善于寓情于景的詞人。這首詞是在秋天旅懷凄黯的情況下寫的,所以詞中取景,無不緊扣這個特定的節候和心情。斷潮、沙雁、西風疏萍剩梗,以至黃花修竹等等,結句又以“鱸魚”與上片“西風”相照應,一派秋景,蕭瑟寂寞。特別是用“斷”、“疏”、“?!钡仍~展示景物的衰殘,都蘊涵著作者悵惘凄黯的感情,而作者的這種感情,也正是通過這種特定景物構圖,得到了真切體現的。
上一篇:《劉基·一萼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項廷紀·三犯渡江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