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謙益·金陵后觀棋》原文賞析
寂寞枯枰響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白頭燈影涼宵里,一局殘棋見六朝。
以棋局喻政局,詩中常見。杜甫《秋興八首》之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即其例。本篇沿用了這一傳統構思,但詩中那種凄黯寒寂的色調和歷史空幻感,卻帶著詩人所處時代的特有色彩。
這首詩寫于順治四年(1647)。詩人先已作《觀棋絕句六首為任幼青作》,后來又寫六首,故題為《金陵后觀棋》。金陵是六朝故都,又是南明弘光朝的都城,二者之間很容易構成歷史的類比與聯想。
首句正面寫觀棋。枰 (ping)指棋盤; 泬 (xue) 寥,空曠蕭條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似乎更注重從聽覺感受來渲染一種空寂的弈棋的氣氛,而不是主要從視覺感受寫“觀棋”。“枰” 而曰 “枯”,已透出一種枯寂蕭疏之感,再冠以 “寂寞”,更顯出了它的冷落。使人感到,在這空曠蕭條的秋天虛空中,只有棋子聲在發出寂寞冷落的聲響。
次句點明時地,渲染更大的氛圍。秦淮河沿岸,是六朝金粉繁華之地,也是明朝上層官僚貴族縱情聲色的享樂場所。可是現在春色已去,繁華不再,滿眼一片殘秋的蕭條衰敗景象,連石頭城下拍打城郭的江潮也帶著一陣陣寒意,聽來像是在悲咽一樣。“秋” 而曰“老”,于蕭瑟凄清之外又益以衰敗凋殘; “潮”而曰 “寒”,不僅上應“秋”字,且傳出一種凄寒寂寞之感。“咽”字尤為遒煉。深秋水落,潮勢轉小,故變往昔之澎湃為幽咽,這是從客觀物象說,寒潮斷續,拍打空城,聽來如同悲咽,則更透出了聽潮者悲涼的主觀感情。這句意境從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潮打空城寂寞回”化出,而劉較渾成含蓄,此則重疊渲染,用力刻畫,雖較刻露,但給人的感受則較強烈。其中又融化了姜夔 《揚州慢》詞“漸黃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的意境, 幾乎是象征性地顯示了金陵繁華, 秦淮金粉的消逝,透出了江南一帶遭受兵燹后殘破凄涼的景況。它不是直接的比喻,而是意在象外。從詩境中隱現出一個凄涼冷落的時代氛圍。作為弈棋的大背景,這句的描寫刻畫更加強了空寂凄涼感,使聯想向末句過渡。
第三句又從遠處的大背景拉回到下棋的室內。這句寫了三種事象。一是下棋的人,已是白發蕭騷,意態頹唐。二是相伴的惟有黯淡的殘燈。說“燈影”,不但如見光影搖曳之狀,且連弈棋人的形影相吊亦一并寫出。三是時間正在“涼宵里”(此處本應用“寒”,因避復而改用“涼”)。此時、此境、此人,不由得不使詩人由眼前的棋局聯想到時局政局,引出點睛的末句: “一局殘棋見六朝。”殘局是圍棋術語,指一局的最后階段。此時大勢已定,無法挽回。“三百年時同曉夢”,那紛紛更迭的六朝固然極像眼前的殘局,那無可挽回、終于迅速覆亡的南明弘光政權,不也正像眼前的一局殘棋嗎?
錢謙益是明朝舊臣,曾官吏部侍郎,在南明弘光朝任禮部尚書,后來金陵城破,降清后授禮部侍郎。這個被史家認為喪失民族氣節的上層士大夫,其感情存在著矛盾。一方面趨事新朝,以保祿位:另一方面對明朝政權又不無眷戀與惋惜。這種身為“貳臣”而又兼有“遺老”感情的矛盾情緒,在這首詩中也有所流露。詩中把這場“殘局”寫得那樣凄涼冷落,就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但此詩更值得尋味之處,卻是在憑吊“殘棋”中所流露出來的歷史空幻感。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到明朝滅亡、清朝代興之際,已經露出了下世的光景。一種“四海變秋氣”的整個氛圍浸潤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們從眼前的又一局殘棋中感受到了歷史變更的空幻。詩中那種濃重的寂寞空虛而凄涼的氛圍感,正是詩人內心深處歷史空幻感的外在表現。六朝覆亡的局面在不斷重復,整個封建社會也變得越來越不可收拾,成為“一局殘棋”了。
上一篇:古詩《鄭珍·重經永安莊至石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林紓·閩中新樂府·村先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