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鳴盛·盧溝橋》原文賞析
臥虹終古枕桑乾,泱漭渾河走急湍。馬邑風煙通一線,太行紫翠壓千盤。喚人喔喔荒雞早,照影蒼蒼曉色寒。沙際閑鷗應笑我,又聽鈴鐸送征鞍。
盧溝橋在北京廣安門西十八公里,跨越永定河上,初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后屢經修改建,舊時為出入北京的交通要道之一。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就發生在這里。而此詩作于二百年前,敘述了作者清晨匆匆路過此地的情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金圣嘆選批唐人七律詩,老是將七律前四句分為前解,后四句分為后解 (見《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固然有其欠妥之處,但從這首七律來看,倒的確可以分為前解、后解。因為這首七律的前四句寫盧溝橋的景致和地理方位,后四句寫詩人曉過盧溝橋的情景,結構相當分明,在前后之間并沒有太復雜的內在聯系。
應該說,此詩的前四句是寫得相當有力的。首句以 “臥虹”喻橋身,一下就把盧溝橋的橋身形狀勾畫了出來,因天上的彩虹是瞬現即逝的,而此地的“臥虹”卻是“終古” 臥枕在桑乾(河名,源出山西省北部管涔山,在河北懷來縣境同洋河會合,稱永定河)之上,既與天上飛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又暗示了此橋的悠久歷史。次句僅七字,但“泱漭”、“急湍”等字,已足以表現出盧溝橋下水勢的闊大和兇猛。
也許王鳴盛主要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對盧溝橋的地理方位似乎更感興趣,也許他這次行色匆匆,無法對盧溝橋作更為仔細的觀察,所以他三、四句并沒有對盧溝橋本身作更為細致的描繪,而是轉到了對該橋地理交通上的重要性的描寫。“馬邑” 即今山西朔縣,“太行” 即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之間,而北京西郊的西山又屬太行山脈,故此處借此點出了盧溝橋的交通位置。由于作者用了 “風煙”、“一線”、“紫翠”、“千盤”等詞匯,所以這些描寫一點也不嫌刻板,仍使人沉浸在蘆溝風光的領略之中。
平心而論,此詩的后四句似不及前四句有力。三、四句若依現在的文法和讀詩習慣來說,應該是“荒雞喔喔喚人早,曉色蒼蒼照影寒”。但這里為了平仄和諧,才有此倒文。這在古詩中是常有的。至于“喔喔”、“蒼蒼”這些迭詞的運用,在七律詩中也是常見的。惟獨末句的“又聽”二字,細品下來,反覺更有味一些,因為“又”者,當然是不止一次了,作者的旅途辛勞、憔悴面容,均可由此想見。
如果比較確切地說,此詩并不是專詠盧溝橋,而是過盧溝橋,因為后四句分明是寫作者的行旅之況,兼于這一原故,詩題若標為“過盧溝橋”,可能更為貼切。不過,古人作詩,雖有講究題目的,但大多數還是隨意命題,遠不及對詩本身的講究。
上一篇:古詩《李東陽·南囿秋風》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基·古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