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廷紀·太常引》原文賞析
客中聞歌
杏花開了燕飛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幾日、風凄雨涼。楊枝飄泊,桃根嬌小,獨自個思量。剛待不思量,吹一片、簫聲過墻。
清譚獻《復堂詞話》曰:“閱項蓮生《憶云詞》,篇旨清峻,托體甚高,一掃浙中喘膩破碎之習。”“清峻”兩字,確是項詞的評。這首抒情佳作也頗清峻,其構(gòu)思尤顯精巧。
詞的上片明白流暢,純是白話,開片即現(xiàn)一幅春日麗景:杏花簇簇,燕子穿梭,春光明媚。緊接著,詞卻以反轉(zhuǎn)手法接續(xù)下去,顯現(xiàn)在“好春光”中主人公所感覺到的陣陣“風凄雨涼”。這當然是他獨有的情感反應,突轉(zhuǎn)的手法顯示了客觀環(huán)境與主觀心理間的強烈反差,春氣盎然的美景、樂景反襯了其心理的哀感。前一層次寫“正是好春光”,后一層次以“偏是好春光”句與之緊相銜接,似頂真又似反復的手法強調(diào)了后面的內(nèi)容,詞人巧妙地用此修辭手法來完成兩個層次的對接。“者幾日”系古代俗語,即“這幾日”。統(tǒng)觀全片,詞人著重表現(xiàn)的是后一層次,突出強調(diào)其內(nèi)心感受,而以春景的描寫作為鋪墊和烘托。
下片與上片有所不同,一開片連用“楊枝”和“桃根”兩典,又以耳聞一片“簫聲過墻”作結(jié),顯得含蓄典雅。下片也包括兩層,“楊枝飄泊”到“獨自個思量”為第一層。唐白居易的侍妾樊素因善歌《楊柳枝》曲,人稱“楊枝”或“柳枝”,后白居易與之離別時曾作《別柳枝》詩。宋蘇東坡《朝云》詩則曰:“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關(guān)于“桃根”,晉王獻之有《桃葉歌》曰:“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后人遂附會說“桃根”是王獻之妾桃葉之妹。梁費昶有《行路難》詩曰:“君不見長安客舍門,娼家少女名桃根。”歷代詩人詞人常喜以“楊枝”、“柳枝”、“桃根”等形容娼家女子。由此看來,此詞中“楊枝”和“桃根”該是指客中侑座彈唱的女子。“飄泊”者,生活流動不定;“嬌小”者,體態(tài)小巧可愛,兩句實是互文。目見耳聞藝伎們的表演,滿腔心事被勾起,主人公獨自思量,這是第一層。接著,詞人再次采用似頂真又似反復的手法顯示內(nèi)心情感的波動:心情正慢慢平靜,不料嗚嗚咽咽的簫聲又隔墻飄來,撞入耳鼓,滿腔心事復又被勾起。下片緊扣題旨,分層抒寫客中之思與聞歌再次起念。正自滿懷思念,加上聽之腸斷的簫聲又分明傳來,主觀意念和外界因素相合拍,故而產(chǎn)生意念的強烈共鳴,典型環(huán)境激發(fā)了主人公的特有情感。
清代詞論家對項廷紀詞評價頗高,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譚獻認為項可與納蘭性德并列,而納蘭性德被王國維推為清詞第一作手。譚獻評項廷紀曰:“蓮生古之傷心人也,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篋中詞》)
這首詞很可見出項詞善于波折的特色,以此詞表現(xiàn)的情緒看,上片由歡樂到哀愁,下片主觀情緒呈現(xiàn)起、伏、起的曲線變化,都顯示了起伏波蕩的特色。
上一篇:《汪文溥·大江東去》原文賞析
下一篇:《夏完淳·婆羅門引》原文賞析